立意切題《反起》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首句偏說“不知愁”,是反起法。(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
【詩例】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解析】
喻守真論王昌齡《閨怨》作法時說:“首句偏說‘不知愁’,是反起法。”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手法,都是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總是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現象,因此,作家在創(chuàng)作反映生活的藝術作品時也經常運用出人意表的矛盾的手法,造成相反而相成的效果,諸如欲揚先抑、欲擒故縱等等,都是作家經常運用的寫作手法。從審美主體方面來看,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人們欣賞文藝作品也像觀賞山峰一樣,喜歡看那逶迤起伏,負勢爭高的參差峰巒。正因為這樣,所以作家吟詩著文,經常采用“反起”正結的方法來詠物抒情,使讀者初一寓目感到意外,而讀過全篇,則又有盡在意中之感。
王昌齡的這首七絕,題目《閨怨》,一般說來,作品的標題可以畫龍點睛地突出全篇的主題,那么,本詩是抒發(fā)閨中人的怨情的了,作者就應該處處圍繞“怨”、“愁”、“憂”來寫,可是這首詩卻別開生面,打破常規(guī),“首句偏說 ‘不知愁’”,請看原詩。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這兩句寫居于深閨中的少婦還不曉得什么是愁滋味,這是因為她年輕,經歷的事少,閱世不深,如宋代詞人辛棄疾所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同時,從詩的第二句可以斷定,她還是一個貴婦人,享受的是錦衣玉食、高樓廣廈,整天只是吃喝游玩。在美好的春天到來時,她要欣賞春光之美,于是她把自己著意地打扮一番之后,便登上“翠樓”(即青樓,古代貴族之家的樓房涂青色),以便“登茲樓以四望”,觀賞那姹紫嫣紅的春天景象。這兩句都是極寫這位閨中少婦不知愁的心理和行為。如果只看這兩句詩,那真是與詩題《閨怨》大相徑庭了。殊不知,這里的反起,正是為下文寫怨、寫愁蓄勢,經過這兩句的有力渲染,以反跌下文,才會使所抒之情更為深切,更為感人。這也就是將欲寫怨,必先寫喜的寫作辯證法。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第三句是全詩的轉捩點。少婦興沖沖地登上翠樓,滿心想欣賞那百花齊放、群芳爭艷的美景,以給自己增添更多的快樂,可卻出她意外地陡然看到“陌頭楊柳色”。“情以物遷”,眼前的景象使這個在閨中打扮和登樓時尚不知愁的少婦,一下子心情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她面對依依楊柳,想到與結婚不久的丈夫折柳贈別、令人黯然銷魂的情景;她也會想到古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詩句……這一切都促使她悲柳色于芳春,觸動了她的離愁別怨。她開始懊悔讓丈夫去從軍殺敵了。當初丈夫懷著“萬里覓封侯”的雄心壯志,離家到邊塞去從軍,少婦也想讓丈夫去立軍功,以求得夫榮妻貴,光耀門庭,所以沒加以阻攔。如今楊柳青青,再看看那陌上一對對的情侶,才意識到與丈夫離別之苦。自己形單影只,丈夫什么時候才能回來與自己一起登樓賞花,攜手游春呢?這是個未知數。詩的卒章顯志,到末句才寫出閨中少婦之怨之悔,點明題旨,而且如繞梁之音,余韻無窮,給讀者留下涵泳聯想的余地。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穿插》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驪黃牝牡之外》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