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
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書林聚奎齋楊氏清白堂刊本《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扉頁書影
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書林聚奎齋楊氏清白堂刊本《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正文書影
明代白話短篇神魔小說集。一名《十八尊羅漢傳》。六卷二十三則,缺第二十尊羅漢。題“撫臨朱星祚編”。朱星祚,生平不詳,似為江西撫州府臨川縣人。成書于明萬歷年間。
現存主要版本有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書林聚奎齋楊氏清白堂刊本,藏日本內閣文庫。1985年臺灣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說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書林聚奎齋楊氏清白堂刊本,1989年巴蜀書社“中國神怪小說大系”、1997年春風文藝出版社“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續”排印書林聚奎齋楊氏清白堂刊本。
第一尊 長眉羅漢
長眉羅漢為商那和修尊者,姓毗舍多,摩空羅國人。其母懷孕多年未生,異之,問一比丘,比丘擬之太上老君八十年在母腹之事。懷孕六載而生,下地碩大聲宏,雙手即能合掌禮佛,取名商那和修。稍長,堂中嬉戲,愛行佛事,不學而知,無師自通,父母大奇。為其造佛寺,取名青林,令其居寺任住持。后得阿難陀點化,行化四方,以傳衣缽。經歷數年,眉長數寸,發白如霜,遇僧人優婆毱多,知尊者具有傳承佛法才器,加以點化,后歸隱于罽賓國南象白山中。在山中數年,每遇講經,諸象亦馴服階下不去,若有聽講之意。周宣王二十三年,尊者功成緣滿,先化一龍飛騰空中,又化為三昧真火,焚身而逝。
第二尊 伏魔羅漢
伏魔羅漢為馬鳴尊者,為僧人富那夜奢門徒,不持寸長,不矜片善,一味將師道心解力行。曾至華氏國傳教,聚徒演義,轉妙法輪。一日講經時,忽見一皓首老人行至經壇前撲地不見,俄頃地皮迸裂,從地中涌出一金人,叉手向尊者作禮,霎時又化為嬌女子,裊娜過經壇而歌。不移時,風雨大作,空中現出一條金龍,飛騰逞威,震撼山岳。尊者不為所動,怪異之象隨即消失,不損尊者分毫。后來魔又變一小蟲,伏于座下,尊者知魔之小變,以手取之示眾弟子,曰初變金人、女子,再變為震撼神物,三變為小蟲,譎詐如此。眾人欲祛滅之,尊者曰不可,彼來聽經,非來嫁禍,勸其皈依三寶。其魔現形,向尊者作禮,尊者以數語點化之。
第三尊 聰耳羅漢
聰耳羅漢為阿難提尊者,姓瞿曇氏。生時頭頂有肉髻,相貌殊常,長而出家為僧。曾至提伽國,遇五十年不行走不說話之伏駝密,尊者向伏駝密說明前世因果,他就隨尊者出家。至罽賓國之答罕廟故址,有異常井一口,井內陰風颯颯,井外怨氣騰騰,祟在其中。伏魔經咒誦了幾遍,布下羅網,倏忽陰風解散,怨氣消除。即為說法,立刻一輪紅日燭照井中,見井中皆白骨,并有一白凈瓶,尊者說此為苦海。伏駝密提凈瓶出,尊者以真火煉之,出現一青面厲鬼,哀求釋豁。尊者取藥餌食之,羈其手足,仍錮之瓶內。周景王十三年,尊者同伏駝密轉回故國,于一草庵中修養,圓寂前以正法授伏駝密。
第四尊 抱膝羅漢
抱膝羅漢為伽難提尊者,本為王子。一離母胎,即能言塵世間事。食惟菜茹,衣惟布帛,蕭然一布衣之風。要求出家,父母不允,尊者數言之,父怒而欲唾其面。尊者終日不食,抱膝長嘆。其母再三勸解之,勿聽;執意懇求國王,從之。其父令其從禪利多為師。禪利多領國王命,將寺中事務一一交之辦理,尊者亦粗粗能辦,惟晚間臥不貼席,只抱膝嵬坐而已。一日空中出現平坦大道,尊者沿大道前行,有一石窟,遂圓寂其中。后參見如來,如來授之法旨,還生行化,經十年,其尸宛然不朽。后如來又令其還生,至摩提國普度眾生。漢昭帝十三年,攀樹而化。
第五尊 勸善羅漢
勸善羅漢為阇夜多尊者,中天竺國人,鐘氣所生,質極聰慧,聞一即能知十,舉始即能見終。有大月氏國婆羅門之子鳩摩羅多傳如來衣缽,講三生過去未來,說作善造惡因果,尊者往謁之。尊者曰:“我家素奉三寶,乃祖死于瘵疾,父死于瘵疾,則作善因果不足憑矣。”鳩摩答曰:“論善惡,概非若契券,瞬息收效者也。”并予解說,尊者冰釋所疑。尊者繼承師志,在天竺國勸人為善,國中之人,師從其化,功德無量,俱稱之為勸善大士。尊者云:“化行一國而不及于鄰封,終隘而未弘釋氏,博愛之心不如是也。”于是又往羅閱城,道化天下眾生。后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圓寂。
第六尊 捧經羅漢
捧經羅漢姓首多,名優婆毱多,周時人。出生于吒利國,人物伶俐,智慧聰明,六、七歲時即能為鄉中耆老講明如來妙旨,老年出家人有經義不解之處,亦往求其解說,人稱神童。以和修為師,數年得傳其宗旨,曾超度摩突羅國二十萬人。波旬之神兢兢恐怖,集合眾鬼,欲驅逐尊者。尊者以花鬘變化為腐尸蟲蛆,穢爛其頸,波旬降服,不敢作祟。后國中白首老者有一子香眾,趨尊者求“非為身心”出家。尊者喜而授之以偈。說畢,躍身空中呈十八變而逝。
第七尊 降龍羅漢
降龍羅漢名迦毗摩羅,周赧王時人。初為外道,聚三千徒眾作祟于華氏國,被馬鳴尊者識破而皈依三寶,得傳真旨。馬鳴圓寂,曾領三千徒眾至西印度行化。國王太子云自在,授予尊者一山中石室,尊者納之。行化途中逢一大蟒蛇,其大數圍,其長數丈,將尊者之身纏繞數匝。尊者神色自若,謂此蟒為魔也,獲罪淪落在此,知我能轉法輪,故近我求解脫。尊者設法,蟒自逃散。尊者又見大樹龍王飛騰空中,展其所長,尊者學馬鳴坐以待之,龍王悔謝前失而受戒命。周赧王四十一年化火自焚而逝。
第八尊 緋衣羅漢
緋衣羅漢名鶴勒那,姓婆羅門。幼年即受得道比丘點化,悟通佛旨,斥責淫祠之神,謂妖神妄興禍福,未有恩澤及民,而災不能御,患不能捍。一揮手廟宇為傾。后至中印度國行化,謁國王,為講經。一日,兩緋衣童子求講經,尊者知是日月天子,為說法,后二緋衣童子前來禮謝。國王驚異,欲請二童,忽然不見,惟留下異香馥馥。國王身體力行,率先禮佛,于是國中之人皆求尊者之法教。中印度師子比丘趨尊者求解,聞尊者言,扦格俱化,如紅爐點雪,片片融化,曰:“登山不到頂,不知宇宙之寬;入海不到底,不知滄海之深。”尊者以為唯師子比丘足能繼承其志。
第九尊 戲珠羅漢
戲珠羅漢名般若多羅,宋時人,生于東印度國。早年出家拜師三次:其一,于經義漠無知識,舍之;其二,于經義尚有依回,亦舍之;其三,于經義超悟,可謂上上乘,依之。然未幾師即逝去。尊者曰:“吾前事不得其人,后事一師不得其時。”遂自修佛法。夢中有得道比丘指點佛法要旨,有如揚輝秋月,萬頃澄然者矣。國王崇佛,命三子師從尊者,并賜無價寶珠。尊者以寶珠玩弄掌中,問三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長子、次子同聲言曰:“此珠,七寶中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其尊固無喻也。”三子名菩提多羅,言此珠僅僅世寶,未足為上,諸寶中無價無倫,唯法寶為上。尊者以為長、次二子經論平常,而三子通玄達變,遂傳與佛家要旨。后尊者長舒雙手,放出二十七道光明,繼而化火自焚,時為宋孝武大明元年。
第十尊 飛錫羅漢
飛錫羅漢為寶志尊者,朱姓,于道林寺從師習定。后外出云游四方,飄泊數年,發長數寸,屢跣足而行,手中持一錫杖,杖頭環或掛剪尺銅鏡,或掛繒帛,念彌陀聲聲,勸人行善,士庶皆敬事之。梁武帝謂其以左道惑眾,將他關在獄中,然時見尊者于街市中化緣,始信此僧修持得道,能幻形脫化,即為釋放。高帝繼位,敬事之,待如貴賓,臣下亦以國師相稱。高帝嘗問尊者,如何消除煩惱。尊者但答“十二”而已,高帝不解。十二者,即佛家十二因緣也。高帝天監六年,尊者與白鶴道人都想在舒州灊山之麓居住。高帝曰:“寡人山一,不能裁處二卿。今日各盡所長,但以物識其地,得者居之。”道人之鶴振羽而飛,將至灊山之麓,忽聞空中錫之聲,遂驚止。尊者之錫杖止于山麓,故而尊者居之。高帝十三年冬,端坐山中而化。
第十一尊 杯渡羅漢
杯渡尊者未詳姓氏,亦未知何許人,常乘杯渡水,故名杯渡,為佛家頓悟學派之正宗。尊者不修邊幅,不拘細行,曾在某家念佛經,偷其供奉之金佛。失主追趕,果見杯渡抱金佛,緩步而行。至孟津渡,尊者浮于杯中而過,其疾如飛。失主始悟其竊金像,并非為利,百拜而回。尊者東游至吳郡,向一釣者乞魚,復投魚于水中,后釣者釣得無數大魚。又向網魚者乞魚,網者不給,尊者即投二石于水中,化成二牛,破其網。尊者至廣陵化緣,于李家講經百日,香飄其里,終日不散。后尊者圓寂,前后座皆蓮花異香,李氏厚葬之。數日后,有人見之于北方。李氏開棺,惟見襪履,竟不見遺骸。
第十二尊 振鐸羅漢
普化尊者未詳名姓,亦不知何許人,其出家得道之事亦無從查考。其人放蕩于禮法之外,佯狂無度,手中常持一鐸,向人化緣布施,故稱之為普化和尚。一日,搖鐸而唱曰:“覓個去處不可得。”眾人皆不明其意。又一日,搖鐸招呼人布施直裰一件,亦不解其意,惟臨濟禪師知尊者行將圓寂,布施一棺。尊者振鐸數響,長嘯一聲而逝。
第十三尊 施笠羅漢
施笠羅漢為步虛尊者,蘭陵人,蕭姓。父名道顯,母張氏,咀嚼荷花而懷孕,出生時滿室祥光。幼時行走足不著地,浮空一兩尺。有胡僧見而驚訝,謂此兒前生曾笠我佛如來者也,富貴不足言。后被薦為昭明太子門下客,尊者善談老、莊,甚當太子心。恐引忌者之口,心不安,請外補,擢為幽州刺史,轉荊州刺史。后即天子位,為梁武帝。梁武帝信佛法,建僧堂佛殿,又三舍其身,以達摩為活佛,送至開寶寺供養。郗皇后矯詔開葷,崩后貶謫為蟒,經梁皇水懺,復為人身。胡僧知武帝可為西天羅漢,為帝取名步虛。帝遂虛懷若谷,不以天下為念,專心致志信奉佛家,于侯景起兵時,不食不飲而升天。
第十四尊 持履羅漢
持履羅漢為菩提多那尊者,姓剎利帝,南印度國王幼子,性極聰慧,質極純篤,好善樂施。曾受般若多羅器重,為改名達摩菩提,欲引化之。嘗從多羅游歷,并受禪學。至金陵,與武帝神機不契合。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某一行化僧名神光,聞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乃往參謁。達摩若無其人,半月不理,神光斷左臂以明志。達摩謂吾道之傳信,非此人不可矣,更其名為慧可。達摩面壁少林寺九年,一日西返天竺,欲將正法付與諸徒,皆未中意。最后謂慧可得其法之精髓,遂以如來正法眼授慧可。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達摩無疾端坐而逝。越二年,魏使宋云于蔥嶺遇達摩,見其手持一履,翩翩獨游。使者返,舉朝驚異,啟壙視之,唯一空棺,內僅一履而已。
第十五尊 伏虎羅漢
伏虎羅漢為大梵尊者,莊嚴國人。一生好行善事,敬仰神明。雖異國他鄉,亦稱其仁,頌其德。曾被高人點化,覺悟佛旨,遂去外方行緣。一日,獨自先行,將過一高嶺,山下土人止之,曰高山有劇盜,傷人劫財,不可往。尊者曰:“吾正欲化強暴為善良。”遂登山,果逢盜強索銀兩。尊者化成一金蓮寶座,立于其上,周圍便烈火騰騰,沃之未滅,撲之愈烈,盜驚懼而卻。又行術使盜穴起火,盜眾良心悔悟,拜服受戒。尊者服了草寇欲下嶺,眾人止之,曰崖下有猛虎。尊者便投丸化石成羊,投之崖下以飼虎,虎亦皈依。莊嚴國王聞其事甚喜,國內相位久虛,以尊者功業浩大,遂迎為攝政太師。國王又見尊者德深功高,又將國統禪讓于他,尊者讓之再三,不果,舉國之人皆從之。
第十六尊 換骨羅漢
換骨羅漢為慧可尊者,姓姬氏。事達摩得道,改名慧可尊者。其母夢異光照窗而孕,故名神光。初師事香山寶靜禪師。一日,夢神人指引其往南行,突然頭痛不可忍耐,頭頂如五峰秀出,知為換骨。寶靜以為此子骨格皆異,慧質殊常,非塵中之侶,故命其往少林寺,師事達摩。一日,達摩會集其徒,令各言所得,唯尊者之得其精髓也。達摩圓寂,尊者繼為住持,講法于少林寺。一日講經,空中有天女散花。尊者為避宿怨不得,為同類所誣,年一百零七歲怡然而逝,時文帝十三年。
第十七尊 浣腸羅漢
浣腸羅漢為佛圖澄尊者,姓白,狀貌魁梧,資性聰慧,深于學問,弘雅有識。左脅有肉孔,約大四寸,通徹腹內,常以棉絮塞之。夜欲讀書,拔出其絮,一室光明如晝。遇朔望,引腹中腸胃于水邊洗滌,洗畢納之于腹內。其掌心透徹瑩亮,雖千里外,宛若面前。以鐵鈴懸檐角,聽鈴聲而知禍福,無不應驗。永嘉四年,石勒召尊者,尊者遂取盆水,焚香咒之,盆現青蓮,石勒于是頗信佛。建平四年四月一日塔山鈴鳴,尊者曰:“國有大喪。”石勒果死于是年秋天。尊者曾遣人去西域買香,一日,忽聞鵲噪數聲,曰購香者為盜所害,當救之。后市香弟子返,果言遭難事,云有天兵神將相救。一日,嘗與石虎共坐,曰:“幽州今日有火災,吾當救之。”取酒向空中潑灑之。后聞幽州人言,大火時有傾盆大雨,雨水有酒氣。尊者見石氏殘虐不仁,氣數將盡,曰吾未及亂,當先化矣。是年十二月八日圓寂,春秋一百一十有七。
第十八尊 現相羅漢
現相羅漢為大樹龍王尊者,秦時人。生于西印度國,在大山樹下修持,故名龍樹王。聞得毗羅尊者宗旨,前往南印度行化。至其國,國中人俱從之。為消除國人疑惑,尊者從地上涌出白蓮座一所,頭上現出自在身一員。尊者坐于白蓮之上,該國僅迦羅提婆一人見之,遂為之剃度。眾人不平,雙方廝殺。經尊者解說,相爭斗者遂悟。秦始皇三十五年圓寂。
第十九尊 跨象羅漢
跨象羅漢本名難生,西竺中印度人。生時,其父年逾八十,母孕六十年始產,故名難生。其父曰:此子出生時,夢一白象,象背寶座,座上安一明珠,入堂跳舞,夢覺恰降此子。一日,父子共外出,見一巨人高數丈,攔住去路,并呵氣使其父昏倒,欲將尊者搶去。尊者急回家中,持刀與巨人戰,有神助之。仙人與之斗,用利劍劈為兩段,視之乃一大蛇,并以丹藥救其父。尊者行至華氏國,逢一白象舞拜,尊者跨之而去。時國中長者一子,名富那夜奢,見尊者憩于樹下,自言此乃得道比丘。尊者問何以知之,夜奢答曰:“子頭有靈光,足有蓮座。”尊者見其不凡,納之門下。貞王二十二年化火自焚。
第廿一尊 拊背羅漢
拊背羅漢為古靈神贊尊者,陳姓。生而狀貌奇偉,頂骨山立,聲若洪鐘。曾于大中寺聽行道和尚講經。耳雖聽聞,義苦難解,嘆曰:“枉自費百倍勤勞,竟未聞一毫玄秘。”遂杖錫遠游,做個四方行腳僧,后遇百丈禪師,始得漸悟玄機。后復回本寺受業。一日,受業師于窗前沐浴,命其擦洗背上之污垢,尊者嘆曰:“好座佛殿,只是佛化不靈。”其師大怒,尊者立即改口云:“佛雖不靈,卻會放光。”師知其開悟。尊者后于古靈講經數年,被尊為古靈開悟羅漢。后圓寂于此。
第廿二尊 焚佛羅漢
焚佛羅漢為丹霞天然尊者,不知何許人。初習儒業,不能主盟詞壇,列于青衿之末。后發奮潛修,三年不出門戶,致學問淵博,文理精雅,為庠中之最優者。后赴長安應舉,途中遇一云游僧指點,勸其棄儒業而守佛業,舍仕途而入釋途,指示其赴江西參拜馬大師。馬大師知其乃如來法器,拒納之,轉推薦于南岳石頭禪師。從師南岳石頭三年,然僅執役而已。一日,禪師令眾徒于殿前除草,眾徒皆去,獨尊者取盆水凈頭,長跪于和尚之前,乞求禪師削發。師贊曰:“偉哉!此子悟人所不能悟,為人所不知為。”眾僧自慚不如,愧恨之下,密謀害之。禪師乃托尊者奉使于江西馬大師處,大師更其名為天然。一日,化緣四方,住慧林寺。時值隆冬,不耐天寒,尊者燒寺中木佛以暖身,謂吾焚舍利,非焚木佛。少頃,座上木佛如穿著新裝,煥然一新。長慶四年圓寂。
第廿三尊 賦花羅漢
賦花羅漢為慧寂尊者,姓葉。羨慕佛教,年十五打算出家,一日稟辭父母。父母阻止曰:儒家事業為正道,佛家為左道,邪門旁道不可入。諄諄再三勸導了一番。尊者云:男心已許神人,許之而又背之,恐生不祥。便咬斷二指說:“一指誓必出家,一指誓不忘親,所謂指日成功,指日報效。”父母只得順其志。尊者從南華寺通禪師削發為僧。通禪師圓寂后,復師耽源禪師,從游數年,方悟宗旨。后謁偽山佑禪師,始入堂奧。尊者嘗見桃花開放,作偈。又在寺外開田,地勢不平,所開之田高低不一。尊者言水亦無平,高處高平,低處低平。佑禪師覽其桃花偈,又聞高平、低平之論,知其有悟。后尊者遷止仰山,稱仰山上人。行化韶州東平山,抱膝而逝。
第廿四尊 卻水羅漢
卻水羅漢為智威尊者,姓華。隋煬帝拜為中郎將。唐高祖得天下,召為牧民守庠,親賢避惡,任事老成持重。武德中辭官至舒州皖公山,謁見寶月禪師,聚徒演教。一日,天氣爽朗,尊者獨自尋芳,至一山谷中,忽然山水暴漲,以為水怪作祟,欲試己之法力。尊者習定自若,視山谷若大廈,視山水若杯潦,忘乎水之懷山,忘乎己之坐水,山谷之水自退。其時有群賊偷竊寺中稻谷,見谷倉外有二虎守護,賊以為假虎,不以為意,繼續偷竊,其中數人為虎所食。尊者將其余之盜送縣究治。張縣令原不信佛,聞寺中有二虎守稻谷之說,開始回心向佛。縣令謁尊者,見召來二虎,愈敬重,愿棄官受戒。唐儀鳳二年,于石頭城圓寂。
上一篇:《二刻醒世恒言》介紹|賞析
下一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