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暗詠物情》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何謂暗詠?通體不點破題面,而但渾寫物情是也。然須有曲筆以達之,有深意以襯之,使人不見此題,一望而知便是此題,方為合格。(劉公坡《學詩百法》)
【詩例】
鷓鴣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春日西。
【解析】
在眾多唐人詠物詩中,晚唐詩人鄭谷的一首《鷓鴣》詩格外受到人們的青睞,被《唐才子傳》譽為 “警絕”,鄭谷也因此詩被人稱為 “鄭鷓鴣”。此詩通首“無鷓鴣題字”(《劉公坡《學詩百法》),卻讓人一讀便知所云乃何,這是因為詩人運用“暗詠物情”法,緊緊抓住所詠之物的形神特征,并把自己所抒之懷深深融入物性而又妙合無垠之故。
詩的首聯起句先以極富層次感的詩句勾勒其外貌特征?!芭瘧驘熓忓\翼齊”,一個“暖”字,先道出了鷓鴣“性畏霜露,早晚稀出”的習性,再著一“戲”字,又畫出了它們嬉戲追逐的神態?!板\翼齊”三字,不僅重繪出了它們的羽翼斑斕似錦,而且點出了它們的性喜群聚。寥寥七字就描狀出鷓鴣的神、形、態,用詞極簡以約;而且又描繪出了一幅“鷓鴣暖戲圖”,繪狀亦確而精。如此繪狀,詩人猶嫌不足,二句再接以 “品流應得近山雞”的贊語品評其“身價”,認為它的高雅而悅人的形態與風致當直不讓山雞的“朱冠錦襦聊日整”(張祜《雉朝飛操》)。請看,詩人在這里給我們勾繪出一幅多么斑斕而又愉悅的“鷓鴣暖戲圖”啊。透過詩句,我們似乎見到暖風日麗,萋萋芳草如煙似霧,一群錦翼體斑的鷓鴣自由自在地在這里翻飛,追逐,嬉鬧。詩人的贊悅之情也盡融其中了。
如此說來,詩人是在藉此以抒歡悅的情懷了。請看頷聯:“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痹瓉碓娙嗽谑茁撍佒皇菫橐皇恪傲b旅”之苦而作的鋪襯而已。果然此聯一轉,極狀了游子離鄉之苦,只見凄雨濛濛,落紅片片,喜暖的鷓鴣瑟縮而“過”,黯然而“啼”,已完全沒有了嬉戲優游的形態了。何以如此?純粹因為氣候的變化嗎?此聯中的 “青草湖”、“黃陵廟”道出了底蘊。此二處均在洞庭湖畔,為古瀟湘之地。屈原曾流放于茲,舜之二妃也葬身于此。游子遷客每到此處,極宜觸發思古之憂,羈旅之凄。如此氣氛,如此境地,再加上詩人的末世之感,是足使人黯然神傷的。這兩句正是抒詠出了這一情懷。前人極譽此聯,沈德潛就贊嘆道:“詠物詩刻露不如神韻,三四語勝于‘鉤辀格磔’也,詩家稱鄭鷓鴣以此。”(《唐詩別裁》)愚意為,此聯之所以特別受人欣賞,乃由詩人將羈旅之嘆完全融入鷓鴣的神韻之中。這一神韻,既得力于此聯雖僅作“驚鴻一瞥”但又緊扣其要的一“過”一“啼”的描狀,也得力于首聯“刻露”的襯墊和由此二聯所形成的強烈的感覺反差。如僅贊此聯,則不僅偏頗,也似嫌單薄了。此聯二句,又與上句含“啼”,下句帶“過”,“互文互體”也更增加了物的神韻,詩的神韻。
沈謂頷聯之詠“語勝于 ‘鉤辀格磔’ 也”,鄭谷似不意此。詩的頸尾二聯乃全詠鷓鴣鳴聲。詩人比專詠“行不得也哥哥”高明之處不在于不去描狀,而在于曲筆以出。此詩后二聯雖專詠此聲,但并不去直詠或繪聲,而是在頸聯用“以客襯主”,尾聯采“狀態描情”以出。先看頸聯:“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闭Э创寺撍圃趯懭耍鋵嵳抢L聲。這二句正是承上聯“啼”字而來?!坝巫印本漤樈?,意謂游子他鄉聽此“行不得也哥哥”聲聲,淚下難抑,征袖全濕?!凹讶恕本鋭t為生發,佳人才一唱依鷓鴣聲而作的音調凄苦的《山鷓鴣》詞,就黯然神傷,難以自持了?!坝巫印睖I下、“佳人”神傷之由皆因鷓鴣啼聲凄苦。詩中的一“乍”一“才”,盡描其啼難以卒聽的哀怨,人傷情,鳥鳴怨,一實一虛,清楚明白,但以哀顯哀,以怨傳怨,卻已渾成一氣,難解難分了。此聯以艷詞出之,更增加了全詩的哀婉。但顯比上聯纖弱,所以前人贊彼不贊此了。
再看尾聯“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春日西”,是在狀鷓鴣之態,只聽遼闊的湘江之上,回蕩著聲聲“行不得也哥哥”的呼應聲。這是鷓鴣們在呼母喚子,招夫引妻。鷓鴣們為什么如此鳴聲不已呢?原來是“春日西”,天色已晚,而棲身之“苦竹叢”深,要早覓棲處。這是字面所述之情之景。讀此聯要與三聯相系,正如上文我們所指。那么游子呢?佳人呢?湘水遼闊,春日西落,不也是游子凄凄惶惶,何處覓宿又身宿何處之時之境嗎?不又也是佳人懷遠,孤孤凄凄,親人未歸,親人難歸之境之時嗎?何堪又聽此彼呼此應,聲聲不斷的哀怨之鳴呢?詩人筆墨更加渾成,寫鳥寫人已然難辨,狀物抒情渾然一體,而詩中借鷓鴣而詠的羈旅鄉思之苦,末世凄清之情已通盤透出且余韻未已,此即暗詠物情的藝術魅力。金圣嘆以為這個收束“深得比興之遺”(《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這無疑是對詩人妙用暗詠物情法的一種肯定。
此詩確無一字言鷓鴣,但首聯言其性、形、態,二聯詠其 “過”與“啼”,三聯狀其聲之苦,四聯繪其聲之怨,又無一處不是在詠鷓鴣。但詩人之詠并不專注于物,而是借物抒懷,注懷入物,詩意甚深,詩筆甚曲。劉公坡謂“此境非常人所能學到也”,似謂其難作,實喻其精妙耳。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明詠物情》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妙于寫聲》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