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明詠物情》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何謂明詠?起句即點醒題面,以下句句明寫是也。詠物之詩最忌浮泛或俚俗,須以切實幽雅為佳。(劉公坡《學詩百法》)
【詩例】
雙白鷺
雍陶
雙鷺應憐水滿池,風飄不動頂絲垂。
立當青草人先見,行傍白蓮魚未知。
一足獨拳寒雨里,數聲相叫早秋時。
林塘得爾須增價,況與詩家物色宜。
【解析】
這首詠物七律,首聯起句“雙鷺應憐水滿池”,是說這對白鷺十分可愛,應該憐惜,水就因為愛憐雙鷺而漲滿了水池。這是個倒裝句,習慣的寫法是應寫作“應憐雙鷺水滿池”的。這個起句十分奇特,其奇不僅在于句式因平仄的需要而倒裝,主要是奇在詩人本意在說鷺是水禽,習性喜水,常傍水而棲,但詩人不從正面敘說,卻寫成“水”因 “應憐” “雙鷺”而漲滿了清池。這種反客為主的狀繪,既以客襯主,突出了詩的“應憐”主旨,且避免了平直,曲曲道來,更使詩句耐人玩味,且此句既用“雙鷺”直破題面,又以 “雙鷺應憐”,大氣包舉,籠罩全篇,并把“雙鷺”前置,推出了中心,為全詩所詠規出了范圍。果然,二句就承首句寫道:“風飄不動頂絲垂”,風也因雙鷺應憐而收束了風速,微微地拂著,不忍吹亂白鷺尺余長的“頂絲”,而使其自然地下垂,以盡顯它的秀美之態。這里作者也顯然是在用曲筆誘引讀者的視線于白鷺飄逸的頂部垂絲,既狀出了白鷺的奇姿,又增強詩境的美感。雙鷺的“應憐”經此一聯詠唱也盡蘊其中,無需多作贅筆了。由此詩開篇的角度之新,筆法之曲,我們不禁想到了同是“明詠物情”的白居易的五律《賦得古原草送別》的開篇立意之新: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不先言“榮”而先言“枯”,以狀其生命力之強。兩篇起句,真是 “環肥燕瘦”,各有擅場。
如果說此詩首聯集中于“雙鷺應憐”的習性、秀姿的話,二聯則是緊貼此四字,專詠鷺羽之潔白。你看鷺“立當青草人先見,行傍白蓮魚未知。”三句以青襯白,其白愈顯,四句以反襯主,白益突出。客觀地評價此聯,三句嫌直而俗,遠不如白詩“野火燒不盡”的氣勢之宏,構思之巧。四句則蘊意雋永,清新有致,不僅用白蓮旁襯白鷺致警惕性甚高的魚兒也為其蒙蔽,且以“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蓮作襯,也襯出了白鷺的高潔,這雖是作者主觀的賦予,倒也是未違客觀現實。此聯一靜,一動,一正,一反,也使筆端富變化而避呆滯。
統觀首頷二聯,作者的筆力,主要是詠“雙鷺應憐”的性之幽、姿之美、羽之潔,以狀其外在美。三聯則一轉,則是詠其品之高了。五句“一足獨拳寒雨里”,這雖是抓住了白鷺“青腳喜翹”的特征續繪其態,但“寒雨”一詞卻借自然界的變化透出了處境的艱險,白鷺對此處境卻泰然處之,不慌不驚,反拳一足以示其傲立,確有“絕世而獨立”之態。六句“數聲相叫早秋時”則續寫其“秋至猶鳴”的節操。此聯二句是詩人賦予所詠之物“人格化”的詠唱,是身處晚唐亂世詩人自身孤高自詡的寫照。由于這個寫照是緊依物性,絕非憑空造語,讀來確有“渾括一氣”之感。不過,詩句中的“一”、“獨”、“寒雨”、“數聲”、“早秋”等詞,也透出了凄清悲涼之意,帶有濃厚的時代特色。我們如拿它和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一派昂揚奮發的氣勢相比,是可窺出時代氣息在不同時的詩人身上的不同反應的。此聯似與上兩聯的銜接覺來突兀,但我們認真體味,可見到詩人是以外美來引內美,明白這個內中的聯系,自覺出其緊而不疏了。
尾聯宕筆而收,曰“林塘得爾須增價,況與詩家物色宜。”以人對白鷺的評價再詠“雙鷺應憐”,以白鷺為“林塘”美景生色,與詩人心境之和諧贊美白鷺。既顯示了全詩皆緊繞“題眼”(主旨)而詠,詩的章法嚴謹,又與全詩構成了一幅宜人的“林塘秋鷺”圖,意境美帶出了視感美。這與白詩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以物顯情,關合全篇對比,同樣蘊藉,同樣具無盡之韻味,也是各有千秋的。
此詩起句先點雙鷺,點醒題面,頷聯又專寫鷺“白”,題意全出,全詩八句無一不是詠唱抒情,不浮,不晦,用筆極明; 又句句貼物,不浮,不泛,神似形似。且用詞遣句明白如話,卻又蘊藉著詩情畫意,絕無“俚俗”之感。詩意淡雅,詩境靜幽,借用劉公坡評杜甫“黑鷹”的話,說此詩“為明詠物情之杰作”,當絕非溢美之詞。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體貼物情》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暗詠物情》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