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喻托興《淳古淡泊》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摩詰以淳古淡泊之音,寫山林閑適之趣,如輞川諸詩,真一片水墨不著色畫。(王鏊《震澤長語》)
【詩例】
辛夷塢
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解析】
施補華《峴傭說詩》云: “輞川諸五絕,清幽絕俗,其間 ‘空山不見人’,‘獨坐幽篁里’,‘木末芙蓉花’,‘人閑桂花落’四首尤妙,學者可以細參。”王維在輞川所作五絕共二十首,其《辛夷塢》則是佼佼者之一。魅力何在? 主要在于它語言的 “淳古淡泊”和境界的清幽淡遠。
所謂“淳古淡泊”,應由兩面解:“淳古”,即淳厚古樸之意,它要求反映事物的本原,不容改頭換面,且具有遠古的遺韻風神;“淡泊”,即平淡自然之意,它要求詩人必須拋棄功名,浮云富貴,然后才能“落其華芬”,“語造平淡之境”(葛立方《韻語陽秋》),這些特點,在《辛夷塢》中皆甚明顯。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二句只是寫山中的芙蓉花(即辛夷花,因花瓣和顏色近似蓮花,且開在樹梢,故亦稱芙蓉花)正在其樹梢含苞待放。一個“發”字,顯示了紅色蓓蕾的勃勃生機,從而給孤寂的山林帶來了一片美好的春色。“近事淺語,發于天然”,不加雕琢,明白如話,一切如實寫來,平平淡淡,和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歸園田居》)、“今日天氣佳”(《諸人同游周家墓柏下》)、“日暮天無云”(《擬古》)等句一樣,一點兒也看不出做作的痕跡,殆用家常口語。“木末芙蓉花”,看似尋常,卻有出處,即《楚辭·九歌》“芙蓉搴木末”句之謂也。巧妙化用屈原的詩句,一方面表現詩人對屈原遺世獨立、喜清厭濁人格的崇敬;另一方面可以借此而增添一些古風遠韻,使本來平淡的語言中滲融進一絲醇古之味。此二句側重寫花發;第三句按理應接寫芙蓉花開放的情況,但詩人卻有意宕開一筆,轉而寫“寂無人”的“澗戶”。所謂“澗戶”,即沿山澗居住的人家。可現在澗戶中卻寂無一人。人到哪里去了呢?詩里沒有說,但我們只要細加探究,便可深味出詩人的“言外之意”和“畫外之音”,即:這些澗戶雖然人去屋空,孤寂幽冷,但詩人卻不在乎,相反,他喜歡的恰恰是山林的幽寂,所謂 “晚年惟好靜” ( 《酬張少府》) 是也。正因為他的“好靜”,他才能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幽趣。末句“紛紛開且落”,以芙蓉花自開自落的情景,來進一步反襯出“澗戶寂無人”的靜謐,別具遠韻。全詩四句,中心乃一“寂”字。既然“澗戶寂無人” 了,而芙蓉花又是無聲無息地自開自落,這顯然是一種似“動”實“靜”的清幽之境。與《鳥鳴澗》 中的 “人閑桂花落”之句具有相同的藝術妙用。故此詩寫“花”是虛,摹“寂”乃實。說此詩“幽淡已極,卻饒遠韻”(《詩法易簡錄》),宋顧樂說此詩“刻意取遠味”(《唐人萬首絕句選》),意即指此也。
《辛夷塢》這首詩,王維的晚輩好友裴迪曾有同題和作,詩云:“綠堤春草合,王孫自留玩。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此詩主要是寫茂盛的春草和怒放的辛夷花,青紅相間,構圖色彩是鮮明的。但與王維相比,語言卻不若王的淳古淡泊,意境亦不若王的幽深孤寂。讀王維的這首詩,我們自然會感悟到它對杜牧《山行》的影響。杜詩云:“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意境清幽古淡,與王維詩如出一轍。蘇軾《羅漢贊》有兩句:“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人稱妙悟所得,其意境亦當胎息此詩也。
王維詩歌“淳古淡泊”語言風格的形成,一方面受陶淵明、謝靈運等人的影響,一方面便與他后期嘯傲山林、吃齋奉佛的隱居生活有關。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他的思想、靈魂乃至語言都得到了陶冶和凈化,加之他集詩、畫、樂諸藝于一身,所以出現在他筆下的自然界的一切便都是那樣的真切、清秀、靈動而惹人喜愛。因此,他的那些描寫自然、歌詠山水的詩篇,可以說每一首都是一幅具有極高審美價值的有聲畫,“如輞川諸詩,真一片水墨不著色畫。”王維這種“淳古淡泊”的語言風格對后世影響較大,尤其對那些山水田園詩人及隱逸詩人。不過,一些人不從自身實際出發,而是一味模仿,結果卻落入窠臼,適得其反。紀昀《批蘇詩》中曾對此發過一番感慨,他說:“五絕分章模山范水,如畫家有尺幅小景,其格創自輞川”(按:指王維《輞川集》),爾后輾轉相摹,漸成窠臼,流連光景,作似盡不盡之詞,似解不解之語,千人可共一詩,一詩可題千處。”這就給人們以一個深刻的啟示,即文學創作應該以我為主,尊重客觀,繼承前人,發展自我,否則,那將會弄巧成拙,沒有出息的。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清淡之趣》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散淡率真》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