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一唱三嘆》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五言古詩,句雅淡而味深長者,陶淵明、柳子厚也。如少陵《羌村》、后山《送內(nèi)》,皆是一唱三嘆之聲。(楊萬里《誠齋詩話》)
【詩例】
羌村三首
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
嬌兒不離膝,畏我復(fù)卻去。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
蕭蕭北風(fēng)勁,撫事煎百慮。
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
驅(qū)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fù)清。
苦辭“酒味薄,黍地?zé)o人耕。
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解析】
所謂古詩,是與唐以后的近體詩相對而言的,它本無平仄聲律方面的要求。唐以后,由于受到近體詩格律的影響,出現(xiàn)一種也講究平仄對仗的古風(fēng),稱為入律的古風(fēng)。《誠齋詩話》中所舉的杜甫的《羌村》和陳師道的《送內(nèi)》皆屬此類。這類古風(fēng),既有格律詩的聲律之美,又有古詩深閎的篇幅和靈活的結(jié)構(gòu),可以從容鋪排、婉轉(zhuǎn)述情,可以說兼得二體之美。當然,作為不同作家,在這類以敘事言情擅長的入律古風(fēng)中也會呈現(xiàn)不同的風(fēng)格。柳宗元的古風(fēng),詩話中雖未舉詩例,但從他的《南澗中題》等五言長韻來看,是平淡簡樸,婉轉(zhuǎn)而有思致; 杜甫的 《羌村》和陳師道的《送內(nèi)》則以婉轉(zhuǎn)周至、一唱三嘆垂范于后人。所謂一唱三嘆,是一種詠物抒情的方法,即圍繞某一主旨從不同的側(cè)面加以詠嘆,它就像一軸居中,四方幅湊,婉轉(zhuǎn)周至、迢遞數(shù)驛;又如主帥臨帳,百神呵護,振臂一呼,八方云集。從而使讀者對其欲詠之事、欲達之旨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杜甫的這首《羌村》就是圍繞戰(zhàn)亂之中偶然生還這件事,從環(huán)境、從自身、從妻子、從鄰人多方詠嘆,借此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
一是妻孥的驚嘆。至德二年 (757年),身為左拾遺的杜甫為疏救宰相房琯觸怒肅宗,放還鄜州羌村探親。從至德元年(756年)六月杜甫離開鄜州親人奔靈武到第二年八月返羌村,時間不過十四個月。若在和平時期,這短暫的離別不會帶來多大的震動和傷感,但這卻是在戰(zhàn)亂之中,不但戰(zhàn)事如白云蒼狗、吉兇莫測,而且杜甫本人又曾陷賊被拘于長安,生死未卜。現(xiàn)在突然歸來,就成了從天而降的大喜,所以妻孥的表情是“怪我在”、“驚定還拭淚”。“怪”是“驚怪”,不敢相信親人平安歸來這個眼前事實,直到確認這是真實的存在時才喜極而悲、淚流滿面。這淚水中包含著親人相見時的欣喜和寬慰,也包含著親人相隔時的惦念和擔(dān)憂。總之,“怪我在”是個違反常情的心理,“還拭淚”是個違反常情的動作,而這種違反常情的心理和動作,又正是亂世之中極為正常的心態(tài)。接下去的“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還是在強調(diào)面對事實而不敢相信是事實;“嬌兒不離膝,畏我復(fù)卻去”是強調(diào)相見的依戀和對離別的擔(dān)憂——戰(zhàn)亂使孩子也早熟了。如此反復(fù)詠嘆,更加突出了戰(zhàn)亂給社會、給家庭、給童稚所帶來的生活上的苦難和心理上的壓力。
二是鄰人的感嘆。詩人的偶然生還給這個戰(zhàn)亂中的小村莊也帶來了震動。“鄰人滿墻頭”是說眾鄰里皆關(guān)心此事,但杜甫一家人剛剛相聚,實在不好立即來打攪,只好站在墻外觀望。親人相見時那種驚怪悲喜場面,也使善良的鄰人感嘆欷歔。當然,鄰人的探訪、感嘆亦有深意,也許是想打聽戰(zhàn)事的進展或遠在外地的親友消息? 也許是杜甫一家的團聚勾起了鄰人對親友生死未卜的擔(dān)憂或已死于亂軍之中親人的懷念。所以,鄰人的感嘆也強化了詩人于戰(zhàn)亂中偶然生還這一主調(diào)。至于鄰人攜酒而來一段更是突出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鄉(xiāng)人攜酒,不邀自至,這不僅說明杜甫和睦的鄰里關(guān)系,而且還有亂世之中相濡以沫的相憐與相惜。“苦辭酒味薄”幾句,表面上寫鄉(xiāng)民的樸厚,為無好酒招待九死一生歸來的詩人而歉疚,實則寫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災(zāi)難:田園荒蕪,禾黍欠收,能度日已屬勉強,哪來米黍多釀酒、釀好酒呢?鄰人的再三欷覷感嘆確實強化了詩人所要詠歌的主旨。
三是詩人的長嘆。面對著妻孥驚怪的表情、喜極而悲的淚水,詩人發(fā)出“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的長長嘆息。嘆息中既有偶然生還的僥幸感,更有家國多難、生死咫尺的傷痛感,所以在第二首中詩人極寫他身居荒村、無聊寡歡的情狀。詩人這次奉旨探親,實際上等于放逐。對常人來說,“生還偶然遂”自是不幸中的大幸,但對于“窮年憂黎元”的詩人來說,實是僥幸中的大不幸。親人的秉燭夜話,嬌兒的繞膝承歡,只給詩人帶來短暫的慰藉,稍定之后,一種心系天下的責(zé)任感又開始煎熬著他的心。詩人徘徊樹下、追憶往昔,百慮煎心又無計可施,只好借酒澆愁,聊以自欺自慰吧。可是與父老對飲之后,才發(fā)現(xiàn)“借酒澆愁愁更愁”。他站起來長歌一曲,既感謝父老的深情,又深愧自己作為一個諫官未能盡到自己的責(zé)任,也對艱難的時世和唐帝國命運懷著深深的擔(dān)憂,這大概就是“艱難愧深情”的豐富內(nèi)涵吧。當然,這個內(nèi)涵,詩人深知,鄰人也深領(lǐng),所以隨著詩人歌罷的一聲長嘆,“四座淚縱橫”,詩人憂國憂民情懷和引起的反響,皆在這一詠三嘆中表露無遺。
上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修辭用韻《盡謝點染》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修辭用韻《加一倍寫法》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