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含蓄之致》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凄切之情,見于言外,有含蓄不盡之致。(愛新覺羅·弘歷《唐宋詩醇》卷八)
【詩例】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解析】
詩貴含蓄,這是古今中外共識的一個道理。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情,要而言之,就是說文藝創作不宜用語句直接說出來,而應寄托于形象,使人思而得之,讀后如嚼橄欖,回味無窮。李白這首詩在含蓄上可謂恰到好處。
五月的江城武昌,霏霏細雨,繽紛落英。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迎著習習的江風,詩人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到了武昌。老朋友史郎中在這里特意陪他游覽了當地名勝黃鶴樓。黃鶴樓頭縱目,蒼茫渺遠,一陣悠悠的笛聲傳來,笛聲給憑欄遠眺的詩人平添了無限思緒。興會之余,詩人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滿腔的遷謫之怨和故國之情。
在詩中,詩人是以西漢賈誼自比的。賈誼是漢文帝時一位頗具才華而卻得不到發揮的著名青年政治家,曾任太中大夫,因憂慮漢室安危,上疏陳述己見,言辭激切受到朝廷權貴的讒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李白的才能、抱負與賈誼頗為相似,他在安史之亂中為了報國殺敵,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結果因此獲罪,被貶放夜郎。其遭遇還遠不如賈誼。此時,詩人登上黃鶴樓,想到當年賈誼被貶長沙,不是也經過此地嗎?莫非古往今來的精英都難逃被淘汰的厄運?感慨不禁油然而生。詩人引賈誼為同調,就含蓄地流露出了懷才不遇,無辜受害的憤懣之情,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
政治上的嚴重打擊,并未冷卻詩人那顆憂國憂民的溫熱之心,他仍然關心著國事,在坎坷不平的貶謫路上,依然頻頻回首,望著漸去漸遠的長安方向。此時,長安萬里,黃鶴樓雖高,長安仍是遙遙而不可見,尤其是對于遷謫之人,更是重重阻隔,分外遙遠,望而不見,該是多么的悵惘。懷有神圣的社會使命感,是幾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一貫傳統。與西方社會權力多元整合的格局不同,中國社會的封建一統制,使知識分子將“弘道”的希望緊緊維系在君主身上。因此,他們常常希望在朝廷做官,以便于發揮經綸之才。李白也是這樣,早在天寶初年,他曾一度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不久即被讒離去。此后一段時間,他仍不忘長安。可見,他西望長安并不是思念妻兒老小,而是眷戀朝廷,關心國運。
長安不見,正使人無限憂愁之時,忽然聽到了黃鶴樓上吹奏《落梅花》的笛聲。這充滿凄涼離情的笛聲,更增添了詩人的滿腔愁緒,仿佛感到五月的江城凜然生寒,漫天梅花飄然而來。《落梅花》即漢橫吹曲《梅花落》的別名,此曲又稱《落梅》、《大梅花》、《小梅花》,初唐時盧照鄰、沈佺期等開始以此題詠梅花。江城五月,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是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奏得非常動聽,使人聞曲而生情,由情而及景,仿佛看到了梅花漫天飛舞的景象。又因《梅花落》曲多在笛中,詩人們便想象其聲可以感物,遂認為笛怨驚梅,而使之落。實際上這正是一種以形喻樂的通感手法,它是以人對景物故實的感受來形容人對音樂的音聲節奏的感受。這種通感是由聽覺通于視覺,而后由視覺來表現聽覺。詩人憑樓一覽大江景象,本是一種賞心悅目之事,但聽到動人的《梅花落》的笛聲,眼前便幻化出了一片梅花飛舞的景象,聲音、畫面雖美,但終不免給人一種寒冷襲人之感,這正是詩人凄涼落寞心境的寫照,同前兩句的身世之感相互照應,這種飄零之思,遲暮之悲,有力地烘托了詩人去國懷鄉的悲愁之情。但這種情緒的流露又是極為含蓄和不留痕跡的,正是“凄切之情,見于言外”。
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辨》中曾這樣說:“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對照李白的這首聞笛詩仔細品味嚴羽這段話,猶覺恰切; 盛唐詩人,果真如此。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言外有人》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貴能包括》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