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襯墊》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一,將寫宮中行樂,先寫宮中景物也。言外邊的的一片秋風秋日矣,今宮中之樂如此,定是未解秋來也。二,忽然又思宮中行樂,其事甚秘,外人在外,安得與聞?于是特地抽筆閑插七字,言人自在宮墻之外,看他洛水漫流。三、四實之:然所以又知此中情事者,只為樓閣出云,笑聲時度,簫管亮發,行路共聞,其實此外固曾不得而又知之。次句之忽地抽筆閑插七字,最是唐人通身本事。(金圣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四)
【詩例】
上陽宮
王建
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
畫閣紅樓宮女笑,玉簫金管路人愁。
幔城入澗橙花發,玉輦登山桂葉稠。
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
【解析】
這里金圣嘆所說的 “忽地抽筆閑插”,實際是指古典詩歌中常用的“襯墊”法。這種襯墊手法通常在作品中有兩層作用:其一是襯托。如果寫一件事物,不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描寫其他有關的事物來呈顯出這一事物,這種寫法就是襯托。拿這首《上陽宮》來說,作品主要是描寫上陽宮(唐朝東都洛陽的皇帝行宮)帝王貴族們的享樂生活并暗寓諷刺之意,但詩人起筆卻不先寫宮中行樂,而是首先描寫上陽宮的景色,其中“上陽花木不曾秋”一句是虛寫,“洛水穿宮處處流”一句是實寫,言宮外此時已是一片秋色,而宮中卻是花木繁茂,清水長流。此處的寫景看似閑筆,實際是用作襯托,是通過寫景烘托宮中生活的繁華氣象。這里,“不曾秋”三字一語雙關,它既是暗寫上陽宮所特有的奇花異木,也是暗寫宮中行樂之人耽于享樂,不解秋意的歡快心情。有了這兩句的襯托,下面四句的直接描寫就有了基本的環境氣氛和情緒基調。襯墊手法的第二層作用是墊起。為了防止語氣太直,一瀉無余,有時詩人在行文中會忽然插入一語,或者寫景、或者抒情、或者議論,把奔瀉而下的感情閘門關一下,緩和一下語勢,然后再信筆揮灑,馳騁縱橫。這樣做常常能使詩歌顯出一種頓挫之美。即以本詩為例。從表現題意來看,詩開頭“上陽花木不曾秋”一句已暗暗點出宮中行樂之意,但第二句詩人忽然插入“洛水穿宮處處流”一語,完全是客觀寫景,雖然也有通過寫景烘托氣氛之意,但畢竟與題意關系不那么直接,這就是墊起。有這一墊一托,下面再轉入描寫宮中行樂,就顯得比較從容,而不致于過于匆忙急促。當然,這一句除了墊起以外,也還有深一層的作用。從“畫閣紅樓宮女笑,玉簫金管路人愁”幾句的語氣來看,詩人顯然是從“路人”,即普通百姓的角度來觀察描寫宮廷生活,而這種觀察視角正是在“洛水穿宮處處流”一句中暗暗引入。洛水穿墻,流出宮外,能夠這樣觀察述說的自然只能是宮外之人。經過這樣一番交代,下面的描寫就有了比較固定的審視角度,不知不覺中就把讀者也帶入作者的藝術視野,與詩人一起觀察思索,一起鞭笞批判。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反襯》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點眼》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