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貴 能包括》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首句寫景,便已含起可驚之意。次句加以“萬里”,又早為“驚”字通氣。“心緒”句正寫所以“驚秋”之故。前三句無一字說到“驚”,卻無一字不為“驚”字追神取魄,所以末句上點出“秋”字,而意已無不曲包。弦外之音,實有音在;味外之味,實有味在。所謂含蓄者,固貴其不露,尤貴其能包括也。(李锳《詩法易簡錄》)
【詩例】
汾上驚秋
蘇颋
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解析】
中國古代詩歌美學一向反對淺露直切,而格外注重追求委婉含蓄的藝術表現。這幾乎成為人們評價詩歌優劣的一個重要標準。如葉燮在《原詩》中說: “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眳蔷靶裨凇稓v代詩話》中說:“凡詩惡淺露而貴含蓄?!彼^“含蓄”,有兩層含義,其一,指表現形式要含而不露,不直言其事;其二,指思想內容的含量要盡可能的豐富深厚,要意味深長,含有多重言外意。這兩層含義用司空圖的話說,便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二十四詩品》)。二者之間,后者尤為重要,所以論者說:“所謂含蓄者,固貴其不露,尤貴其能包括也。”所謂“貴能包括”,就是從思想內容上說,要以小見大,“語一及萬”,要用極少量的藝術形象來表現極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情感,給讀者拓以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他對“含蓄”的分析極為精當,歷代詩人及詩歌理論家也多從詩歌內容角度追求“弦外音,味外味”(沈德潛《說詩晬語》),“文外之重旨”(劉勰《文心雕龍·隱秀》)。這首《汾上驚秋》詩所以倍受贊賞,就在于它“貴能包括”。
詩僅四句,意蘊卻極為豐富?!胺谏象@秋”,字面上即是說詩人在汾水上驚覺秋天的來臨。那么,詩人為何而“驚秋”呢?這就要聯系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及當時的心態來細加尋繹了?!氨憋L吹白云,萬里渡河汾”是化用漢武帝《秋風辭》中的“秋風起兮白云飛”和“泛樓船兮濟河汾”。據《漢書·郊祀志》和《武帝紀》載,漢武帝元鼎元年 (前116年)夏,方士奏報祥瑞,在汾陰(今山西萬榮南)掘獲一只“大異于眾鼎,文縷無款識”的大鼎。據有司鑒別,斷為當年黃帝所鑄三只寶鼎之一。武帝大喜,并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冬,“東幸汾陰”,祭祀土神后土。相傳《秋風辭》即作于此時。詩人化用《秋風辭》中的詩句來描述眼前所見秋景,定非單純寫景,而另有深意在。
原來開元十一年(723年),雄心勃勃的唐玄宗追步漢武帝的后塵,也到汾陰祭祀土神后土。身任禮部尚書的詩人也參加了這次盛典,然而,就在從駕祭祀之后,他被調離朝廷,遠謫益州,任大都督府長史。此詩即于外放途中經汾水時所作。這時詩人的心緒極為低沉,偏偏又遇到“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時節,所以我們可以充分理解“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的含義了。
概括起來,此詩“貴能包括”至少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其一,句句扣合“包括”題目。四句皆未言“驚”,卻又都“包括”著“驚”。前三句寫 “驚”的原因,后一句寫 “驚”的心態及程度。其二,句句隱含“包括”多重言外意:既是即興詠史,又是觸景生情;既“驚”自然秋天的到來,又 “驚”人生暮年的來臨 (當時詩人已54歲,4年后去世); 既“驚”歷史的驚人相似,君王不遠“萬里渡河汾”,又驚自己遠謫他鄉的四處飄零,恰似一片白云北風吹,一片秋葉風搖落;既流露了對國家隱憂的關切,又抒發了個人失意的哀愁。
“語一及萬”,“貴能包括”是此詩的藝術特色,也是我國古代詩歌美學中極為重要的審美標準。它可以大大地增加詩歌的容量和力度,引人遐思咀嚼,因而得到歷代詩人及詩歌理論家的推崇,如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a href="http://m.tenkaichikennel.net/shiji/meiyaoch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梅堯臣認為最好的詩要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劉知幾解釋得更為詳盡,他說好的詩要“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雖發語已殫,而含意未盡。使夫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敘事》)。幾乎可以說,中國古詩中的優秀篇章大都具有“貴能包括”的美學特征。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含蓄之致》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從側面著想》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