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正意藏起》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凡作諷諭詩,總要將正意藏起,專詠別的情事,使人自己去領會,所以最好一線到底,不露一些馬腳。(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
【詩例】
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余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解析】
喻守真評論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詩的作法時說:“凡作諷喻詩,總要將正意藏起來,專詠別的情事,使人自己去領會,所以最好一線到底,不露一些馬腳。”這確實道出了這首詩的主要特點。本詩又題作《閨意獻張水部》。如果拋開詩題,只看這四句詩,那確實是一首標準優美的閨意詩。
詩的首二句寫,剛剛結婚的新娘子,于昨夜晚間在洞房之中,紅燭整整亮了一夜,渲染了新婚之夜的喜慶氣氛,其間新婚夫妻間的歡樂恩愛情景不言而喻。唐時風俗,姑娘晚上結了婚,次日清晨新娘子才能拜見舅姑(公婆)。因此,第二句說等到清晨(待曉)就準備去拜見公婆了,結婚后第一次拜見公婆,這是個極為重要的禮節,給公婆的第一個印象如何,這關系到自己今后的命運,因此這位新娘子在拜見公婆前,極力打扮自己,經過一番細致地梳妝打扮之后,自己還有些信心不足,于是在“妝罷”還要壓低聲音問問自己最親愛的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后兩句描摹出新娘子的嬌羞之態和心理活動。由于是新婚,所以她即使是對丈夫說話,也只能“低聲”,又因為她知道丈夫最了解公婆的性格愛好,因此,她才問丈夫自己的妝束打扮是否合乎潮流,是否能使公婆滿意。全詩寫得細致、生動,富于情趣,是一首美妙的閨情詩。
可是,上面所說只是這首詩的表面的意思,實際上,在這表面意思的背后,卻隱藏著另外一種真正的意思,也就是詩人寫作本詩的主要意圖。從詩題來看,無論是《近試上張水部》也好,還是《閨意獻張水部》也好,總之都是臨近科舉考試時把這首詩獻給水部郎中張籍。作者又為什么在臨近考試時向水部郎中張籍獻上這樣一首閨意詩呢?這還得從“論其世”說起。原來在唐代有應試的考生向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行卷,以求其在主考官面前稱頌自己的習氣,從而達到考中的目的。據尤袤《全唐詩話》載:“慶余遇水部郎中張籍,知音,索慶余新舊篇,擇留二十六章,置之懷袖而推贊之。時人以籍重名,皆繕錄諷詠,遂登科。慶余作《閨意》一篇以獻。”從這段記載,不難看出,朱慶余寫這首詩獻給張籍的目的,正是為了讓張籍對其作品“推贊之”,從而達到“登科”的目的,可以說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張籍接到朱慶余的這首詩后,便也仿照朱的做法酬答了一首詩:“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朱慶余寫新娘,張籍寫越女,可謂爾以女來,我以女往。尤其巧妙的是,朱慶余是越州(今浙江紹興)人,越州還有個鏡湖,故張籍將朱慶余比為越女,這位越女在鏡湖中照見了自己的倩影,這與朱詩對鏡梳妝相應。“自知明艷更沉吟”則與朱詩“妝罷低聲問夫婿”二句呼應。張籍詩的最后兩句則是借贊美越女菱歌來頌揚朱慶余的作品,讓他放寬心,自己一定在考官面前稱頌他的佳作。從此之后,“朱之詩名流于海內矣。”( 《全唐詩話》)
將“正意藏起”,專詠別的情事的諷喻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組成部分。《楚辭》中有這類詩,漢朝也有這種詩。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死后不幾年,呂后便獨攬了朝中大權,她大封呂家族人為王侯,千方百計地排擠劉氏宗室。一次,在呂后主持的宴會上,朱虛侯劉章被任命為監酒官。席間,劉章便吟了一首《耕田歌》:“深耕概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這首詩,表面上講的是種田的事,實際上是針對呂后的篡權野心,詩的后兩句是說,非劉氏的雜姓王侯都要鏟除。宋朝詩人楊樸在《七夕》一詩中寫天上的織女“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詩中所說的“人間”的“已多”的“巧”,已不是織女織布的巧藝,而是剝削階級中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互相欺騙,耍弄權術,機關算盡的丑惡伎倆。可見,將正意藏起的諷喻詩,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一種寫詩手法。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隱而不露》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言此意彼》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