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隱而不露》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幾多凄楚,隱而不露。(吳逸一《唐詩正聲》)
【詩例】
同諸公有懷絕句
皇甫冉
舊國迷江樹,他鄉近海門。
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
【解析】
“隱而不露”即指詩的含蓄性。我國古典詩歌歷來講究含蓄蘊藉,主張“意貴含蓄,詞貴婉轉”,“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滄浪詩話》)。皇甫冉的這首詩,朗如口語,并不費解。詩人祖籍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避亂寓居丹陽(今江蘇鎮江),“舊國”指故鄉,隔江北望,被江樹所障,故云“迷”。如今卜居江南,家近“海門”(據《鎮江府志》載:“焦山東北有兩山對峙,謂之“海門”。也可泛指長江入海處),而且“移家”已久,以致兒童都能懂會說當地的方言了。此詩妙在結句“童稚解方言”,平平五字,把移居之久、思鄉之苦,不動聲色地表達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語愈淺而意愈入,又絕無刻畫費力之跡。”(王又華《古今詞論》引)
同是寫離鄉之久,賀知章用“鄉音未改鬢毛衰”。二者著眼不同,描寫對象不同,表達方式也不同。一般來說,兒童最易適應新環境,語言接受力強,成年人則往往困難些。當然,賀詩用“鄉音未改”也寓有對故鄉的執著眷戀之情。時間久,思鄉切,都是抽象概念,如何使之形象化,這就要看詩人各自的功力了。皇甫冉用“童稚解方言”,賀知章用“鄉音未改鬢毛衰”,各有所長,也都切合各自表情達意的需要。
詩貴乎情,在于寄興之淺深。一首好詩,讀起來有如品味橄欖,初似苦澀,越嚼越覺清香綿久。嚴羽主張“詩者,詠性情也。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滄浪詩話·詩辨》)“興”,指詩人對客觀事物所引起的委婉含蓄的情思,“趣”,指情趣,即詩歌的韻味。就是說詩中形象應該空靈蘊藉、深婉不迫。詩人不把意旨明白地說出,而是讓人通過其所寫的形象去體味。“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以燕歸舊巢來表現人世滄桑。“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株柳,長慶二年春。”(白居易《勤政樓西老柳》)勤政樓(玄宗處理朝政處)畔的衰柳,有如歷史老人,閱盡大唐帝國盛衰的變遷。詩人單單抓住開元樹,長慶人,“不著言詮,而含凄無限也。”(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難怪“多情”的詩人立馬徘徊,愴然而久久不能離去。撫今追昔,意在言外。“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元稹《行宮》)20字便把開元、天寶間由盛而衰的歷史囊括其中。“玄宗舊事出于白發宮人之口,白發宮人又坐宮花亂紅之中,行宮真不堪回首矣”。(徐增《而庵說唐詩》)其實何止行宮,大唐帝國的夕陽西下,白發宮女的幽怨凄惻,不也全都見于言外嗎?況且白頭宮女親見親聞,盛衰興替全在“說玄宗”三字中。中唐徐凝“詩多淺俗”(楊慎《升庵詩話》),尤其他的《廬山瀑布》被蘇軾譏為“惡詩”。但平心而論,有些詩還是頗有盛唐情調的,《漢宮曲》便是一例:“水色簾前流玉霜,趙家飛燕侍昭陽。掌中舞罷簫聲絕,三十六宮秋夜長。”結句含而不露,令人想見那三十六宮的美人,漫漫長夜,情何以堪的境遇。所以宋顧樂在《唐人萬首絕句選》中評道:“妙在直敘而不下斷語,怨意愈見”。如果說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是鋪敘楊玉環色壓群芳,恃嬌專寵,徐凝則是以漢代唐,含蓄而雋永地寫出“一人專寵,各院凄涼”,雖與白詩異曲同工,但似乎比白詩兩句更為洗練,更耐尋味。晚唐杜牧,才華橫逸,倜儻慷慨,他的七絕,狀景言情,詠史懷古,都不乏韻遠情深、風雅俊爽的篇什。其《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云:“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首二句正話反說,是牢騷語。三句寫將赴任。結句意味深長地點出“望昭陵”。“昭陵”,太宗之陵寢。登高所望,歷歷在目,為何單單只望昭陵?原來,詩人對貞觀的文治武功,知人善任的追思向往、景仰緬懷,都傾注在一個“望”字上;于是,弦外之音,對當前國勢的衰敗,朝廷的昏庸無能,自己的投閑置散、懷才不遇,一腔怨憤也全傾注在一個“望”字上。詩人只寫了一個“望昭陵”,而他的理想、抱負、際遇、處境,憂時傷世,家國之感,“言有盡而意無窮”。
“隱而不露”也并非真的“不露”,只是含在具體形象中不明白說出,一覽無余,而是讓讀者結合各自的生活體驗、審美情趣去體味,給讀者以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這就大大開拓了詩的蘊涵。如果真的“不露”,令人百思不解,則是晦澀。開啟“不露”的鑰匙,在于讀詩要理解詩的背景。李商隱《龍池》“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唐人一看即懂。今人若明了玄宗父奪子妃的荒唐行徑,也能體會到其“不涉譏刺,而譏刺之意溢于言表”的“風人之旨”(王鏊《震澤長語》)。而陳毅元帥的“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凡是經歷過“史無前例”年代的正直的人們,無不拍案叫絕,痛快淋漓。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有案無斷》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正意藏起》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