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詰問空靈》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自來對月詠懷者不知凡幾,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著想高踞題顛,言今夜清光,千門共見。《月子歌》所謂“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誰家庭院?詩意涵蓋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問語,筆致尤見空靈。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濕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經(jīng)意之筆。(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
【詩例】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解析】
對于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來歷,自古就有許多種說法,諸如“唐明皇游月宮”說;“嫦娥奔月”說;“時令節(jié)氣”說等。但不管來歷如何,八月十五成為節(jié)日,是從唐代開始的,這是比較一致的看法。王建此詩便是寫的這個中秋之夜。
詩先是從作者居住的院落著眼的: “中庭地白樹棲鴉。”夏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正中。中秋之日,云稀霧淡,秋雨洗塵,此時的月光最為皎潔、明亮,散發(fā)著柔和的光芒,清輝灑滿大地。唐代詩人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曾說:“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shù),則蟾魄圓。”這樣的時日,這樣的月光,自然會給人以很強的美感,但詩人卻在緩緩地說“中庭地白”。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寫月色不寫空中而寫地,這是詩人普遍的手段。這自然令人想起王建之前李白《靜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使“地白”的效果確實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如霜如雪,柔和清冷的感覺。這些,又能使人想起王建之后蘇軾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游》)的感覺。這不能不說是藝術上的互通之處。月色之中“樹棲鴉”,月華傾灑而“地白”,這是無聲的靜;而樹上棲鴉是怎樣感覺的?其中就有聲音之感了。因為樹上居住鴉鵲,月再明亮也是難以見到的,只有聞其聲才能辨出。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到夜深的安定入睡,是完全可以憑聽覺感受出來的。細心的詩人們總是注意到“明月驚鵲”的情景:“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曹操《短歌行》)“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桂輪秋出半東方,巢鵲驚飛夜未央。”(方干《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寫月夜而注意棲鳥,正是用筆的精妙之處,這就進一步烘托出了月夜的寧靜。
第二句“冷露無聲濕桂花”繼續(xù)寫這十五之夜的柔和寧靜,且格外引人產(chǎn)生美的遐想。中秋之夜,絲絲寒意中不時傳來露珠滾落桂花叢中的聲音,但那種滾落是無聲的,是心靈感應出來的。詩中的桂花是指人間的,何嘗不是指天上的呢?唐人盛傳月中有桂樹,并有吳剛伐桂之說,“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飄。”(宋之問《靈隱寺》)八月十五,月之最圓之時,想那月宮中,冷露也一定打濕了桂花,何止桂花,那樹下?lián)]斧的吳剛呢,搗藥的白兔呢,仰望的蟾蜍呢,那“月中霜里斗嬋娟”(李商隱《霜月》)的嫦娥呢?這“無聲”而輕盈的冷露,溝通了人間天上。詩句展示了一個極具聯(lián)想的美麗意境。
人間天上,月華如水,冷露無聲,桂子飄香。此時此刻,這一切,不僅詩人在獨立凝望,而是普天之下,人人都在舉頭明月,心馳神往,都被這明空的夜色的柔和情趣所浸潤。對此情景,詩人說:“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全詩由景及月,由月及人,逐步推進,最后以詰問的形式,流露出一種感秋懷人之意。詩人悵然于客子離家、聚散無常、人間冷暖、月宮凄清而發(fā)出一種相思相憶的感念之情。實際上,從全詩的意脈上感覺,詩人是在抒發(fā)一種自己懷人念遠之情,但卻不著邊際地說不知道那悠悠的秋思會落到誰的家里。話里有話,似乎是在說,別人都在望月,只有我還有誠摯的秋思。其情蘊藉深沉,表現(xiàn)得委婉含蓄。尾句的 “秋思”二字,另有一種解釋,清人黃生在《唐詩摘鈔》中評此詩說: “ ‘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則末句不知其所謂矣。選詩最當存其自注也。”據(jù)宋本《王建詩集》及《萬首唐人絕句》題下自注:“時會琴客。”意即此詩是同彈琴者相會時而作,然后寄給遠方的朋友“杜郎中”。如果是這樣,后一句應寫成“不知《秋思》落誰家?”據(jù)蔡邕《青溪五弄》,五首曲子分別為:《游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黃生之說倒是較有見地。如是這樣,對于此詩結尾的余韻也絲毫沒有什么影響,“秋思”既是琴曲的名,又是那一中秋月夜的相思之情,一語雙關,備見作者匠心及用筆之雋永。亦如李白《黃鶴樓聞笛》中“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同一手法。
俞陛云先生在《詩境淺說續(xù)編》中曾評價這首詩說:“自來對月詠懷者不知凡己,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著想高踞題顛,言今夜清光,千門共見。《月子歌》所謂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秋思之多,究在誰家庭院?詩意涵蓋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問語,筆致尤見空靈。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濕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終意之筆。”俞氏說此詩在詰問之中,筆致尤見空靈,確實說到了點子上。“空靈”是指超逸靈活,不著跡象。詩中那種秋思之情,那種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不見絲毫痕跡,但卻又令人可感,超逸之中,具有很深沉的韻味。尤其是詰問語氣的結尾,更是唱嘆有神,不知不覺之中,給人深深的感染力。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加倍渲染》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語意雙關》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