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來雝雝,① 來時候,和悅恬靜,
至止肅肅。② 到這里,肅穆恭敬。
相維辟公,③ 諸侯群公都來助祭,
天子穆穆。④ 天子更是副莊嚴儀容。
於薦廣牡,⑤ 啊,獻上肥大的公羊,
相予肆祀。⑥ 幫我把祭品全部擺上,
假哉皇考!⑦ 偉大的父皇啊,
綏予孝子。⑧ 請保佑您的孝子嗣王!
宣哲維人,⑨ 為人聰慧明睿,
文武維后。⑩ 為君有武能文。
燕及皇天,(11) 德澤遍及宇內,
克昌厥后。 定能昌盛他的子孫。
綏我眉壽, 保佑我壽高命長,
介以繁祉。(12) 惠賜我許多福祥。
既右烈考,(13) 既敬祭我英烈的父王,
亦右文母。(14) 也敬祭我慈愛的親娘。
【注】①有:句首語詞。雝雝(yong):雍容和悅的樣子。②止:語助詞。肅肅:恭敬的樣子。③相:助祭。維:是。辟(bi)公:指諸侯公卿。④穆穆:嚴肅莊重的樣子。⑤於(wu):嘆詞。薦:獻。廣牡:大雄牲。⑥肆:陳設。肆祀:指陳設祭品。⑦假:大。皇考:對已死父親的美稱,此指周文王。⑧綏:安撫,引申為保佑。⑨宣哲:明智。維:通“為”。⑩后:君。(11)燕:安。燕及皇天,意謂德配皇天,澤布域內。(12)繁:多。祉:福祉。(13)右:動詞,有尊崇、敬祭之意。烈考:與皇考同義。(14)文母:文德之母,指文王妃、武王母太姒。
《詩經》中有不少關于祭祀的樂歌,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了古人祭祀天地祖宗的情景。其中既能完整體現貴族祭祀過程,又有一定藝術特色的篇章,便要數這篇《雝》了。
這是一首祭祖詩。《毛詩序》說:“《雝》,禘(di祭),大祖也。”大祖是誰?有人說是后稷,有人說是文王,還有人說是帝嚳。從詩篇的內容看來,應以朱熹關于“武王祭文王”之說為當。
這首詩共十六句,按其內容可分為四章。第一章敘參加祭祀的人物和神態。“有來雝雝,至止肅肅”,是總敘參祭者到來時的景象。人們來在路上,都還神色和悅;一到廟堂,全都肅然收容。一下顯出了廟堂的莊嚴肅穆。后兩句分寫不同的參祭者:助祭的是諸侯公卿,主祭者就是天子了。諸侯公卿是怎樣神情,詩中雖未描摹;但連天子都也“穆穆”,滿臉莊重之色,則“辟公”之無不肅靜,也都可以相見了。這是一種靜態的展示,整個廟堂似乎都沉入了無聲的莊重之中。詩中連用三個疊詞,描摹人們來到宗廟前后的不同神態,既渲染了廟堂的氣氛,又顯示了人們來此莊嚴場所所經歷的情感升華,極富表現力。第二章便由靜態、無聲的景象再現,轉入祭祀中的獻祭和祝禱,人稱也由第三者變為主祭者(天子)第一人稱。“於薦廣牡”二句以詠嘆的口吻,敘述獻牲和陳饌,與上文莊嚴的氣氛緊相呼應,進一步表現出參祭者的虔敬。“假哉皇考”二句,是對“皇考”(先王)情不自禁的呼喚和祝禱,感情熱烈而深長。從中簡直可以感受到主祭者語調的延長和顫動。第三章是對“皇考”功德的莊重頌贊,頌贊他英明睿智,文武雙兼,德配皇天,澤被后世,能夠使子孫興旺發達。從詠誦的口氣看,人稱又變為第三者,似乎是助祭者所唱之詞。第四章又是主祭者的祈禱。他祈求“皇考”保佑他長壽,賜給他許多福祚。末二句說明他既敬祀自己的父親文王,也連帶敬祀自己的母親太妣。古代帝王的先妣不另立廟,往往附于先王廟一起受祭。所以,詩中也表達了對先妣的懷思和祝禱。
這首詩描述了祭祖的情景和氣氛,敘寫了祭祀的過程和禱詞,還特意交待了父母合祭這一形式。雖屬短章,但描述祭祀始末完整。其他宗廟祭祀詩(如《清廟》、《有瞽》、《絲衣》等),雖在某些方面的描述頗為豐富,但都不及此詩所敘過程之完備。
一般說來,“頌”詩在藝術表現上遠較“風”詩遜色。它們節奏比較呆板,很少運用比興,也不講究韻調。但這首詩倒是頗有變化。它在結構上采用助祭者與主祭交替演唱的方式,隨著人稱的變化,描述轉為祝禱,祝禱變為頌贊,以此再現祭祀的過程,顯得較為靈活。作為廟堂樂歌,當時想必還伴以舞蹈,這便帶有了“歌舞劇”的特點。所以,讀這首詩,恰似觀賞三千年前周人祭祖的二重唱歌舞:耳邊振響著那此起彼落的音聲,眼前浮動著那徐紆翩躚的舞容,雖然未免莊重了些,卻也不乏動人之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的用韻。每章第一句與第三句用一韻,第二句與第四句用另一韻,前章偶句與次章奇句又蟬聯一韻,錯落回環,形成了極好的韻律。如第一章一、三句“雝”、“公”屬東韻,二、四句“肅”、“穆”屬幽韻;第二章一、三句“牡”、“考”蟬聯幽韻二、四句“祀”、“子”另押之韻,全都交錯、連環,十分嚴整,造成了一種宛轉回環又起伏變換的旋律,使全詩帶有音聲情韻之美。正如姚際恒所說:“此詩每句有韻,甚奇。又凡四章,二、三、四章皆‘有’(幽)韻,而二、四兩章皆先‘有’韻,后‘紙’(之)韻,前后相關,音調纏綿繚繞,尤為奇變”(《詩經通論》)。又如方玉潤所說:“此真所謂轆轤韻也。而用韻之奇,亦無過乎是者”(《詩經原始》)。這在韻律不齊甚至無韻的《周頌》中,可謂絕無僅有。
上一篇:《雄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頍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