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鄭善夫
字繼之,號少谷山人。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少有才名,善為古文詞,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十舉于鄉,次年,登進士第。未任官,即與值中書者何景明詩文切磋,頗相得。與之往來交好者如王廷陳、薛蕙、顧璘、方豪等皆有詩名。不久,父母相接去世,歸鄉守喪。武宗正德六年(1511),始授戶部廣西司主事,出理吳中滸墅關稅,以公正廉明聞。權宦劉瑾用事,力請告歸,筑少谷草堂于金鰲峰下,作遲清亭以見志,巖居六載。正德十三年,起為禮部主事、進員外郎。因諫武帝南巡,被杖于廷,罰跪五日,尋復乞歸。世宗嘉靖元年(1522),以都御史周季鳳薦,起為南京刑部郎中,未上,轉為吏部郎中。行抵建寧,便道游武夷,時值風雪,又絕糧,遂病卒。善夫繼“閩中十子”之后,為福建又一位重要詩人。其作品從內容到形式皆學杜甫,寫下不少憂國憂民之作,反映明中葉的政治腐敗與社會黑暗,如:《百憂行》用賦體歷數全國各地兵亂民變,并揭示出由于奸邪當道、主昏臣佞使得局勢更為嚴峻;《大水行》寫大災之后朝廷仍然誅求不已;《兵起》反映動亂之中百姓生命沒有保障。還有少量作品揭露了皇帝的昏憒,如《大田篇》等。這類作品在孝宗弘治(1488—1505)、武宗正德(1506—1521)之際的詩壇顯得十分突出,此期間代表作家“前七子”也很少有如此大量反映現實的作品。這個特點已為稍后一些評論家所注意。王世貞言“鄭繼之詩如冰凌石骨,質勁不華”,“又如天寶父老談喪亂,事皆實際,時時感慨”(《藝苑巵言》),指出了善夫詩在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上與杜甫相近之處。亦有人對此表示不滿,林燫在《福州府志·文苑傳》中言及正德時期詩壇學杜傾向時云:“至善夫并襲其(指杜甫)意,時非天寶,地靡拾遺,殆無病而呻云。”對此,錢謙益云:“以毅皇帝時政觀之,視天寶何如? 猶曰無病呻吟,則為臣子者必將請東封、頌巡狩而后可乎?”(《列朝詩集小傳》)四庫館臣亦云:“然武宗時閹豎內訌,盜賊外作,詩人蒿目,未可謂之無因。”(《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兩家皆對林說加以駁斥。王世貞謂“鄭善夫得杜骨”(《藝苑巵言》),則未免評價過高。善夫學杜基本上是亦步亦趨,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有《少谷全集》,二十四卷。黃綰為作《少谷子傳》,林釴為撰墓碑。《明史》卷二八六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鄺露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鄭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