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有聲,遹駿有聲,遹求厥寧,遹觀厥成。文王烝哉!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作豐伊匹。匪棘其欲,遹迨來孝。王后烝哉!
王公伊濯,維豐之恒。四方攸同,王后維翰。王后烝哉!
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四方攸同,皇王維辟?;释鯚A哉!
鎬京辟垣。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释鯚A哉!
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
《序》云:“《文王有聲》,繼伐也。武王能廣文王之聲,卒其伐功也?!薄多嵐{》云:“繼伐者,文王伐崇,武王伐紂?!庇纱丝梢?,《文王有聲》敘述了文王伐崇以后建都豐邑,武王滅紂以后建都鎬京,周初開國君主所干的這兩件大事。全詩共分八章,每章五句。前四章說文王作豐邑,首重在“遹追來孝”(按:根據王引之的說法,“來”即“往”,“孝”則為美德之通稱,那么此句意即“上追前世之美德”,遹:語助詞)。后四章敘武王作鎬京,首重在“治厥孫謀”(意為留給子孫以良好的謀略)。豐水之西為豐邑,豐水之東為鎬京,周王朝的京城由豐邑向東遷至鎬京,正說明了“繼伐”的含義。
第一章一開頭,就說“文王有聲”(聲即好名聲),這種好名聲何在呢?“遹求厥寧,遹觀厥成”,原來文王為了求得天下安寧而建立了不世的功業。有前因方有后果,以見文王拯救天下蒼生之德,所以作者自然而然地發出“文王烝哉”(烝即美)的感嘆了。這不世的功業,自然是“武功”,于是轉入第二章,古人相信天命,認為文王既然能夠“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于崇,為商未兩個國名。)那么一定是接受了天命(天的意志),于是又情不自禁地贊嘆道:“文王烝哉”。第三章單述“作邑于豐”?!爸且翜M,作豐伊匹(“伊”即“為”,“邘”通“洫”即護城河,“匹”當作“兒”即古“貌”字,借為廟。從高亨之說)說的是文王在“豐”這個地方構筑城墻,開挖護城河,還把宗廟遷到這里。文王之所以這么做,難道是為了逞自己的私欲嗎?不是,而是“匪棘其欲(《禮記·禮器》引作“匪革其猷”,即“不改祖先之道”一從高亨說),遹迨來孝”——不改祖先之道,上追先代之德,這在上古被看成最高尚的品德,文王不但這樣做了,并且將祖先之道發揚光大,所以作者又贊嘆道“王后烝哉!”(王后即君主,亦即文王)文王的功德,不僅僅表現在這里,第四章寫道:“王公伊濯,維豐之垣“(伊,是也,濯,借為耀,光輝也),竟即文王的公侯是豐京的垣墻屏藩,那是因為文王之德,感召天下,使遠近諸侯紛紛來歸,故曰:“四方攸同”(攸,乃也。同,統一),文王與諸侯的關系,這時就如同樹干與樹枝的關系一樣(翰,借為干),文王真是了不起呀(王后烝哉)!
前四章,歌頌文王的功績,史書記載,文王時,“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所以滅殷建立周王朝,只是時間的問題了。詩到第五章就緊接首寫武王的功績:“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四方攸同,皇王維辟(辟,君也)那滔滔的豐水,日夜不停地向東流去,這是大禹當年的功績呀。如今,我大周的國土也象豐水一樣向東擴展,直至混同海內,統一四方,我們的武王做了天下的“共主”,這功績大約也可以與大禹當年媲美吧!武王真是偉大啊(皇王烝哉)!武王把京城從豐邑遷到鎬京,在那里建立起接受四方朝貢的“辟雍”(宮名),至此,四面八方莫不賓服于周王朝(“無思不服”,思為語助詞),“皇王烝哉”!第七章敘述武王占卜定都之事,結果定都鎬京。第八章說的是,武王之所以選擇鎬京為都城,選擇豐水流域作為根本之地,是因為他看到了豐水兩岸土地肥沃(“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芑,粱類,仕,讀為士?!稜栄拧罚骸笆?,察。”)三、四句是說武王給其子孫留下了遠大的謀略,讓他們用這個來保護自己。
本詩從內容上來說,不僅僅是歌頌了周代兩個開國君主的功業,而且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歷史,可以說是“史詩”,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然而,作品更重要的卻不在此,而在它的高超的藝術成就。
首先,本詩在虛實安排上有其獨到之處,詩的前四章寫文王,后四章寫武王,看似平均用力,實則寫文王為主,寫武王為賓,詩中說“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文王烝哉!”而記載武王武功卻少,而且武王之所以統一,其形勢在文王時即已形成,只不過武王“卒伐其功”而已,故明寫武王,實則暗寫文王?!对娗小吩疲捍笱胖T什,多歌頌文王,從此篇中,即可看出。由寫文王到寫武王,承結得極其自然,不露痕跡。正如陳子展《詩經直解》云:“王章言豐水東注,維禹之績,殆以豐水作為豐鎬兩京樞紐……不言西而言東,道出鎬京,了無痕跡?!贝送?,詩中遣詞用句,力求整煉中見變化,首尾二章,直稱文王、武王,中間四章稱文王為王后,稱武王為皇后,庶幾不使稱乎重復,而且顯得靈活多變。每章末句用“烝哉”二字作結,不僅在結構上起到整飾規范,有條不紊的作用,而且在音韻上也是一氣貫注,回環往復,讀之使回腸蕩氣,起到一皆三嘆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那史詩般的宏偉氣勢,仿佛能使時光倒流,讓我們去親自領略文王武王建功立業的赫赫威勢。
此詩對后代詩人如曹植、李白、杜甫等人影響很大,我們從《贈白馬王彪》、《蜀道難》《同州七歌》等中就可以看到這種影響的痕跡。
上一篇:《敬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文王有聲》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