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總集·別集·曲· 山歌》新詩鑒賞
時調俗曲集,全稱為《童癡二弄·山歌》,十卷,明馮夢龍編選。夢龍見《太霞新奏》。
此書專門收錄產生和流行于吳語地區的民歌。
馮氏十分重視民歌,他認為“山歌雖俚甚矣”,但它們是“鄭衛之遺”,而且它們是最能表達人們心中真實思想感情的。夢龍說有“假詩文,無假山歌”;而且人們可以“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揭破那些假道學對人們思想情感的束縛,因此夢龍才繼《掛枝兒》之后編選了此書。
全書共收吳地《山歌》三百五十九首,《桐城時興歌》二十四首。共三百八十三首。其中大部分是寫男女愛情的。與一般民歌區別不大,其特點為:
一、全用吳語,民間性、地方性尤強。
二、更為粗獷、質樸:“郎在門前走了七八遭,姐在門前只捉手來搖。好似新出小雞娘看得介緊,倉場前后兩邊厫。”(《走》)。這些歌曲都是當時人們口頭言語。
三、卷八之后有許多長篇山歌。其中有一些描寫了世情,反映了人情世態,頗多情趣。如《門神》借門神自訴新時被迎進,恭神如神,一年之后,門神舊了被撕碎扯破,諷刺了人們的喜新厭舊。《破騌帽歌》寫得更為有趣:小張官人頭上的騌帽戴了二三十年,忽然成精,于是發生一起帽子與小張官人的對話。帽子埋怨跟著主人吃盡了苦,主人把它換下,卻要改做多種物件,引起帽子的不滿。它反映了一般市民生活的窮窘。
四、書中所收絕大部分都是吳地城市或集鎮流行的民歌,所表達的也是城鎮市民的生活和觀念。如《山人》諷刺了依傍官府到處行騙的所謂山人隱士。這些山人隱士都是在城市里向官府或富商騙吃騙喝的。可是其觀察角度卻是城中的小市民,其評論的尺度也是小市民的。
第十卷《桐城時興歌》乃用官話所寫(可能桐城里為官作宦的特別多的緣故)。
此書作品大量采用比興手法,大量使用隱語、雙關語、諺語。《山歌》失傳已久,三十年代在徽州發現它的寫刻本,由顧頡剛點校出版。后又以鄭振鐸舊藏明末寫刻本為底本排印出版。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收入《明清民歌時調集》。
上一篇:《詩詞曲論·詞論·詞苑萃編》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四印齋所刻詞》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