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書目》的主要內容,《文淵閣書目》導讀
《文淵閣書目》是一部明代初期的國家藏書目錄,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楊士奇等編。舊本不分卷數,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作14卷,《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為4卷,清嘉慶五年(1800)鮑廷博校注本為20卷,民國24年(1935)商務印書館據《讀畫齋叢書》本排印出版的20卷本為通行本。
楊士奇(1366—1444),名寓,以字行,明江西泰和人。曾在湖廣各地做塾師多年。建文初,被薦入翰林,充編修官,修《太祖實錄》。永樂初進左諭德,成祖北巡,常使留輔太子。仁宗即位,任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宣宗朝和英宗初年長期輔政。于謙、周忱、況鐘等都由他薦引。與楊榮、楊溥并稱明初“三楊”,而士奇實為之冠。所作詩文多為歌功頌德之作,風格雍容典雅,實開明代“臺閣體”之先河。著有《東里全集》、《歷代名臣奏議》等。卒謚文貞。
《文淵閣書目》全書20卷,按《千字文》排列次序,自“天”字至“往”字,每卷一字號,每字號下按類集中圖書,每類書裝一書櫥或幾書櫥中,或幾類書裝一書櫥中,共分39類,裝50書櫥,著錄圖書7297種,43200冊。
該書收錄圖書之來源有三。一是宋、金、元各朝所存國家藏書。清代學者朱彝尊說:“文淵閣藏書,乃合宋、金、元所儲而匯于一。加以明永樂間,南都所運百柜,……縹緗之富,古所未有(《飲冰室全集》)。二是明初永樂間南京藏書。楊士奇在《文淵閣書目題本》中說:“本朝御制及古今經史子集之書,自永樂十九年南京取回來,一向于左順門北廊收貯,未有完整書目。近奉圣旨,移貯于文淵閣東閣。臣等逐一打點清切,編置字號,寫完一本,總名曰《文淵閣書目》,合請用廣運之寶鈐識,仍藏于文淵閣,永遠備照,庶無遺失。”三是明初民間購求之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考明自永樂間,取南京藏書送北京,又命禮部尚書鄭賜四出購求,所謂鋟板十三,抄本十七者,正統時尚完善無缺。”可見《文淵閣書目》是著錄宋、金、元以及明初所存國家藏書的總目錄、總帳冊。
該書的類目劃分如下:
(1)國朝(御制御注諸書及本朝禮法政教與實錄等書),(2)易,(3)書,(4)詩,(5)春秋,(6)周禮,(7)儀禮,(8)禮記,(9)禮書,(10)樂書,(11)諸經總類,(12)四書,(13)性理(附實錄、傳、年譜等),(14)經濟,(15)史,(16)史附,(17)史雜,(18)子書,(19)子雜,(20)雜附,(21)文集,(22)詩詞,(23)類書,(24)韻書,(25)姓氏,(26)法帖,(27)畫譜(諸譜附),(28)政書,(29)刑書,(30)兵法,(31)算法,(32)陰陽,(33)醫書,(34)農圃,(35)道書,(36)佛書,(37)古今志(雜志附),(38)舊志,(39)新志。
《文淵閣書目》的分類體系,前半部分基本上按經、史、子、集四部為序,即(1)-(14)為經部,(15)-(17)為史部,(18)-(20)為子部,(21)-(22)為集部。但自(23)以下,雖多為史、子兩部,但排列無序,看不出其分類體系是遵從四部法,還是另有所本。
自《隋書·經籍志》奠定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體系以后,歷代相沿,雖稍有變動,但僅為個別類目之增易,并無大的體系變動。《文淵閣書目》的類目劃分不遵從四部法的成規,后代論者多不以為然,認為它“分類是非常亂的”,“追尋不出他分類的意義。”(張旭光《文史工具書評介》)但也有人認為,《隋書 ·經籍志》等一些書目是先有目后有書,即根據先編好的類目再行圖書分類;而《文淵閣書目》是先有書后有目,即在整理國家藏書的工作中,根據藏書的實際情況而設類目,旨在登記著錄,并注意切合適用,故不像預先編好的分類體系那樣系統完整。因此,這個書目可以看作是一部明代初期國家藏書的典藏目錄。
原書但記書名、冊數,不記作者、卷數。卷首有《文淵閣書目題本》,略說整理編目入藏用寶經過,此外無一序跋,更無敘錄解題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批評道:“士奇等承詔編錄,不能考訂撰次,勒為成書,而徒草率以塞責,較劉向之編《七略》,荀勖之敘《中經》,誠為有愧。”清嘉慶間,鮑氏以家藏塾本校注,“以全缺分注于各書之下,其中部帙間有不同,亦詳著焉。”(《文淵閣書目跋》)如,“唐才子傳一部三冊闕”、“諸葛武侯傳一部一冊完全”、“劉禹錫文集一部五冊闕塾本八冊”。如此做法,于閱者稍覺方便。
《文淵閣書目》編成至今已閱五百余載,當年藏書今不復存在者多矣。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纂者考證,王肯堂《郁岡齋筆麈》一書在明代已殘缺不全。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亦載:“國初,曹貞吉為內閣典籍,文淵閣書散失殆盡,貞吉檢閱,見宋槧歐陽修《居士集》八部,無一完者。”典籍散失之情形,于此可見一斑。據明人沈德符大略估計,“其腐敗者十二,盜竊者十五,楊文貞正統間所存文淵書目,徒存其名耳。”(《萬歷野獲編》)
但是,作為略記一代之勝的《文淵閣書目》,它反映的是明初的國家藏書,搜羅宏富,古所未有,雖然保管不善,散失嚴重,但是后世無傳本的圖書,往往可用此目對勘。所以目錄學家們認為:“惟借此編之存,尚得略見一代秘書之名數,則亦考古所不廢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上一篇:《文心雕龍》的主要內容,《文心雕龍》導讀
下一篇:《文獻通考》的主要內容,《文獻通考》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