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鄭文焯
《菩薩蠻 望月有懷》
桂宮寂寞花前后,天階玉露金風驟。云外小驂鸞,也愁高處寒。夜明秋半鏡,暗缺山河影。燈火夢長安,覺來西笑難。
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秋,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西太后與光緒帝倉皇出逃,經大同、太原急奔西安,鄭文焯此詞即有感于此而作。
詞題云“望月有懷”,就是“玲瓏望秋月”,傷懷此國難。上片糅合神話傳說,寫望月,勾畫出月宮寂寞,云外高寒的圖景。“桂宮寂寞花前后,天階玉露金風驟。”“桂宮”,傳說月中有桂,因此桂宮為月或月宮的代稱。沈約《登秋月》詩云:“桂宮裛裛落桂枝,早寒凄凄凝白露。”“天階”,三臺星名(也叫三階、泰階),傳為天宮臺階,《晉書·天文志》云:“三臺是天階,太一躡以上下。”起拍這兩句,是以月宮與天階來寫清宮的荒涼寂寞:秋風驟起,臺階冷凝白露,皇宮御殿一片荒寂,空空蕩蕩,冷冷清清。西太后與光緒帝逃奔西安,又是如何光景呢?“云外小驂鸞,也愁高處寒。”“小驂鸞”,古時三馬駕一車曰驂,帝后車輦則六馬駕一車;鸞,鳳凰之類的神鳥。這是以天仙驂鸞駕鳳美稱帝后所乘車輦。但說“云外小參鸞”,則又暗喻其不顧一切,倉皇逃竄于京外,隨從護衛甚少。西北高原崎嶇險峻,開寒地凍,所以說“也愁高處寒”。“高處”,即指月宮。《龍城錄》載唐明皇游月宮,見宮府門榜曰:“廣寒清虛之府”,后人因稱月宮為廣寒宮。想是很寒冷的。所以蘇軾《水調歌頭·丙辛中秋》詞云:“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字,高處不勝寒。”詞人化用月宮傳說與蘇軾詞語,暗喻兩宮西奔的凄苦寒冷,深懷關切也情之溢于言表。
下片由望月而轉入幽夢,抒發山河破碎之哀。“夜明秋半鏡,暗缺山河影。”詞人由望月而憂,由月缺而聯想到祖國危亡的慘變。這秋月暗缺半鏡,不正是祖國大好河山的縮影嗎? 憂思國破山河缺,情不自已,即由憂思而入夢:“燈火夢長安。”夢入京都,猶見萬家燈火,猶聞歌舞歡樂。但是,“覺來西笑難”,一覺醒來,面對著的是殘酷的現實:京都正遭受洋鬼子的鐵蹄蹂躪,因此,詞人難以歡笑,只有傷心淚落。“西笑”,用典。桓譚《新論·琴道》云“關東鄙語曰:‘人聞長安樂,則出門西向而笑。’”長安為漢都,西望長安而笑,乃渴慕帝都。此以長安雙關,既關清都北京,又關古都西安。李白《經亂后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詩云:“王城皆蕩覆,世路成奔峭。四海望長安,顰眉寡西笑。”詩情詞意,極為相似,看來鄭詞下片是從李白詩脫胎而來的。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贊蘇東坡《水調歌頭·丙午中秋》詞云:“發端從太白仙心脫化,頓成奇逸之筆。”他自己這首詞,就是從謫仙和坡仙的“仙心脫化”,亦成“奇逸之筆”。只因國難當頭,帝都淪隱,而無“二仙”之曠達浪漫,但有“別是一番惆悵處”(其《玉樓春·梅花過了》)。真是悲歌慷慨,令人凄絕。
上一篇:(清)梁鼎芬《菩薩蠻·無端橫海天風疾》原文賞析
下一篇:(清)葉衍蘭《菩薩蠻》甲午戰事抒懷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