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有聲①,文王擁有好名望,
遹駿有聲②,澤被四海聲遠揚,
遹求厥寧③,尋求安定萬民術,
遹觀厥成。終見成功興周邦。
文王烝哉④!啊,文王真是好君王!
文王受命⑤,文王圣哲天命降,
有此武功:征討無道武功強:
既伐于崇⑥,既伐邘國又滅崇,
作邑于豐。⑦遷都豐邑辟新疆。
文王烝哉!啊,文王真是好君王!
筑城伊淢⑧,遵循溝洫筑城墻,
作豐伊匹⑨。豐邑規制恰相當。
匪棘其欲⑩,個人欲望非所急,
遹追來孝(11)。敬宗孝祖國運昌。
王后烝哉(12)!啊,文王真是好君王!
王公伊濯(13),文王事功真輝煌,
維豐之垣(14)。恰似巍峨豐邑墻。
四方攸同(15),四方諸侯同歸向,
王后維翰(16)。扶持天下作棟梁。
王后烝哉!啊,文王真是好君王!
豐水東注(17),灃水東流匯大河,
維禹之績。大禹疏導功不忘。
四方攸同,四方諸侯同歸向,
皇王維辟(18)。擁戴武王作君長。
皇王烝哉!啊,武王真是好君王!
鎬京辟廱(19),鎬京辟廱真堂皇,
自西自東。諸侯從風來瞻仰。
自南自北,西東南北齊來朝,
無思不服(20)。人人無不服周王。
皇王烝哉!啊,武王真是好君王!
考卜維王(21),求卜決疑是武王,
宅是鎬京(22)。遷都鎬京最吉祥。
維龜正之(23),神龜示兆定宏猷,
武王成之(24)。武王建都好氣象。
武王烝哉!啊,武王真是好君王!
豐水有芑(25),灃水渙渙猶有芑,
武王豈不仕(26)?武王難道無所事?
詒厥孫謀(27),遺贈后代好謀略,
以燕翼子(28)。長保子孫國祚長。
武王烝哉!啊,武王真是好君王!
[注釋]①聲:聲望。②遹(yu):與“聿”、“曰”同,發語詞。駿:大。③厥:其,指民眾。下句中的“厥”指國家。④烝:美。⑤受命:指秉受天命。⑥于:“邘”之假借字,國名。崇:國名。⑦作邑:遷都。豐:原為崇地,文王自岐遷都于此。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南灃水西。⑧淢:“洫”的假借字,城河。⑨匹:相稱。⑩棘:通“亟”,急。(11)追孝:孝順先祖。來,語助詞。(12)王后:君王。指文王。(13)王公:即王事。公,通“功”。濯:著明。(14)維:是。(15)攸:所。(16)翰:柱子。(17)豐:河道名,即今西安市郊的灃水,與渭水合流注入黃河。(18)皇王:指武王。辟,君。(19)鎬(hao)京:西周都城,在灃水東岸。辟廱:學宮,行禮樂,興教化之所。(20)無思不服:即無不服。“思”為語助詞。(21)考:問。(22)宅:定居。是:此。(23)正之:決定它。(24)成之:建成它。(25)芑:水芹。(26)仕:通“事”。(27)詒:通“貽”,遺贈。(28)燕:安定。翼:庇護。
[賞析]《文王有聲》,是歌頌文王伐崇后遷都于豐、武王滅紂后定都于鎬兩件大事的樂歌。當作于成王之世。《詩序》說:“《文王有聲》,繼伐也。武王能廣文王之聲,卒其伐功也。”意思是說,文王受命得專征伐,武王繼之伐紂定天下,所以說武王“繼伐”。這個說法基本符合詩意。
本詩凡八章,每章五句。一章敘文王惟求安定萬民,因此名揚四海。二章寫文王受命,誅邘伐崇,遷都于豐。三章寫文王營建豐邑是為了追步先祖之志而致其孝思。四章寫文王功業輝煌,四方歸心,他是諸侯的棟梁。五章以禹績起興,敘武王被諸侯擁戴為“皇王”。六章敘武王建辟廱,修文治,諸侯從風歸服。七章敘武王營建新都鎬京,成就王業。八章以灃水芑草起興,敘武王為子孫留下敬事安民長享天下的良謀。按其內容全詩可分兩片,前四章敘文王自岐遷豐的經過,而遷豐之舉在于承先——“遹追來孝”,即光大祖業而致其孝思;后四章敘武王自豐遷鎬的始末,而遷鎬目的在于啟后——“詒厥孫謀”,即長保后嗣永安天下。前后兩片過渡的樞紐在于五章的首句“豐水東注”。豐邑在豐水之西,鎬京在豐水之東。說“東注”,就不著痕跡地由豐邑遞出鎬京,下文隨即轉入歌唱武王的事功。文筆輕妙之至。
周民族由僻處西陲的部落成為華夏的宗主,經過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始祖后稷初封于邰,公劉去邰遷豳,太王自豳遷岐,文王由岐遷豐,武王自豐遷鎬,凡四遷而有天下。其中豐、鎬兩遷至關重要。前者為王業奠定基礎,后者成就姬周一統天下。本詩文王、武王對舉,豐邑、鎬京并提,正是歌頌周家王業文王始創、武王終成這段光輝的歷史。詩人匠心獨運,敘文王不美其文德無前,偏著其伐邘滅崇的“武功”,贊武王不表其滅紂武功,卻特筆其“鎬京辟廱”修禮文、行德化的“文治”。就這樣,文中有武、武中寓文,不僅寫出了文、武二王的文武并美,而且也表現了文章的幻化之奇。
本詩各章皆以單句贊辭煞尾,類似組曲中的副歌。首尾各二章直呼“文王”、“武王”以嘆美之,中間四章分稱文王為“王后”、武王為“皇王”,整齊而不劃一,變化而不平板,于此也可見作者的修辭功夫。
上一篇:《文王有聲》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無將大車》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