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風自南,① 和風吹來自南方,
吹彼棘心。② 吹在棗樹紅心上。
棘心夭夭,③ 棗樹紅心嫩又壯,
母氏劬勞。④ 我娘辛苦善教養(yǎng)。
凱風自南, 和風南方吹過來,
吹彼棘薪。⑤ 棗樹成長好當柴。
母氏圣善,⑥ 我娘人好又明理,
我無令人。⑦ 我們兄弟不成材。
爰有寒泉,⑧ 寒泉清冷把暑消,
在浚之下。 源頭出自浚縣郊。
有子七人, 兒子七個不算少,
母氏勞苦。 卻累我娘獨辛勞。
睍睆黃鳥,⑨ 宛轉(zhuǎn)黃雀清和音,
載好其音。 歌聲間關(guān)真好聽。
有子七人, 我娘兒子有七個,
莫慰母心。 不能安慰親娘心。
(程俊英譯)
【注】①凱風:南風。②棘心:棘,酸棗樹,初發(fā)芽時心赤。③夭夭:樹木嫩壯的樣子。④劬(qu)勞:勞苦。⑤棘薪:酸棗樹長到可以當柴燒。⑥圣善:明理而有美德。⑦令:善。⑧爰:發(fā)語詞。寒泉:在衛(wèi)地浚邑,水冬夏常冷,故名寒泉。浚,在衛(wèi)楚丘東。⑨睍睆(xianhuan):清和宛轉(zhuǎn)的鳴聲。一說形容黃鳥顏色美。
比和興是《詩經(jīng)》中常見的藝術(shù)手法。劉勰《文心雕龍·比興》指出:“詩人比興,觸物圓覽。物雖胡越,合則肝膽。擬容取心,斷辭必敢。攢雜詠歌,如川之渙。”他認為詩人運用比興,不僅可以把原來相去甚遠的事物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而且還可以摹擬出事物的外形,表達出它們的精神。詩歌運用了比興,就會象江河的流水一樣生動。但是,多少年來,人們對比興的定義卻一直糾纏不清。有的學者把比興混為一談,有的又主張截然分開。爭論了二千年,至今未有定論。其實,比和興經(jīng)常是相互配合地以互補的面貌出現(xiàn)在詩歌中的,它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凱風》就是很好的例證。
一章“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毛傳》標曰:“興也。”鄭玄解釋說:“興者,以凱風喻寬仁之母。棘,猶七子也。”顯然,在鄭玄的眼中,興實際上就是比,以凱風比喻慈母,以棘心比喻兒子。朱熹則干脆把《毛傳》的“興也”改成“比也”。他說,詩“以凱風比母,棘心比子之幼時,蓋曰母生眾子幼而育之,其劬勞甚矣。”可是,當他在解釋第二章的“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時,卻又說這是“興也”。可見從鄭玄到朱熹,對《凱風》一詩比興手法的運用都沒有真正把握。清代學者姚際恒略高一籌,他認為《凱風》的一二兩章用的是“興而比也”。這就抓住了問題的實質(zhì)。李仲蒙說:“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胡寅《斐然集·與李叔易書》)朱熹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詩集傳》)詩人看到南風吹拂著初發(fā)芽的酸棗樹,這些小樹雖然很幼嫩,卻壯實茂盛。他又看到那些已經(jīng)長成薪材的大棗樹在南風的吹拂下?lián)u擺著身姿。這一切使詩人聯(lián)想到自己的母親,她辛辛苦苦地把我們兄弟七人拉扯成人,她明理而有美德,多么善良慈愛,可是我們兄弟卻不成材,辜負了母親的眷眷深情。于是詩人發(fā)出了“棘心夭夭,母氏劬勞”,“母氏圣善,我無令人”的感嘆。無疑,這是“興也”。但這又不是單純的興。《毛傳》說:“南風謂之凱風,樂夏之長養(yǎng)者。”就是說,所謂凱風,就是溫和的養(yǎng)育萬物的南風,這不正是比喻母親的最好喻體嗎?再看“棘心”’朱熹說:“棘,小木,叢生多刺難長。”這正可用來比喻子女眾多,幼小而教養(yǎng)維艱。而“棘薪”則說明棗樹長大了,也只能當柴燒,不成其材,正好比喻這些兄弟的“不爭氣”。李仲蒙說:“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以,這些詩句又可理解為比。《凱風》就是這樣的一首詩,在它那里,興與比天衣無縫地交織在一起,興而比,比而興,使詩歌充滿了情趣和韻味。
但是興畢竟又不同于比。比的運用,是以彼物比此物,二者之間總有一個特點是相同的,總是以好比好,以不好比不好。但當興含比義時,有時也可起反襯作用,以好反襯不好。《凱風》也是這樣的例子。三章以“寒泉”起興:“愛有寒泉,在浚之下”——從浚縣地下流出的泉水多么清涼,把暑氣一洗而空。四章以“黃鳥”起興:“睍睆黃鳥,載好其音”——那美麗的黃雀發(fā)出了婉轉(zhuǎn)美妙的歌聲,多么悅耳動人!可是我們雖有七個兄弟,卻看著母親獨自勞累,一點也不能安慰她那顆操碎了的心。陳奐說:“后二章以寒泉之益于浚,黃鳥之好其音,喻七子不能悅其母,泉鳥之不如也。”(《詩毛氏傳疏》)這里的興句起到了一種反襯詩中形象的作用,這是比的手法所沒有的。
《凱風》是一首兒子頌母并自責的詩,也是一首比興之法融會貫通的詩。它的主題是平淡的,但由于成功地運用了比興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抒發(fā)感情,使平淡的主題變得生動鮮明起來,增強了它的藝術(shù)感染力。另外,據(jù)前人考證,說這首詩是寫繼母。我們仔細品味全詩,似也不無道理。當然,那要看你如何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了。
上一篇:《兔爰》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出其東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