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瞽有瞽,① 盲樂師呵盲樂師,
在周之庭?! 【奂谥茏趶R上。
設(shè)業(yè)設(shè)虡,② 鐘鼓支架庭中設(shè),
崇牙樹羽。③ 架上牙板彩羽裝。
應(yīng)田縣鼓,④ 小鼓大鼓一一掛,
鞉磬柷圉。⑤ 鞉磬柷圉排成行。
既備乃奏, 各種樂器安置好,
簫管備舉。⑥ 簫管并作繞柱梁。
喤喤厥聲,⑦ 樂聲和諧又洪亮,
肅雝和鳴。⑧ 節(jié)奏雍和調(diào)悠揚。
先祖是聽,⑨ 先祖神靈來欣賞,
我客戾止,⑩ 佳賓光臨傾耳聽,
永觀厥成。(11) 一曲奏盡不覺長。
【注】①瞽(gu):盲人。古代常以盲人任樂官。有:語首助詞。②設(shè):安放,擺設(shè)。業(yè):古代安放樂器架子上的橫梁大板,刻如鋸齒狀,用以懸掛鐘磬。虡(ju):懸鐘磬的直木架。③崇牙:業(yè)上突出的木釘,用來掛樂器。樹羽:置五采羽毛裝飾崇牙。④應(yīng)田:小鼓名。縣鼓:即懸鼓,一種懸掛而擊的大鼓。⑤鞉(tao):搖鼓。磬:玉石制的板狀打擊樂器。柷(zhu):一種打擊樂器,擊柷表示奏樂的開始。圉(yu):即敔,狀如伏虎,擊之以止樂。⑥簫管:竹制吹奏樂器,古簫是排簫,是編管樂器。備舉:齊奏。⑦喤喤:和諧而洪亮的樂聲。⑧肅雝:樂聲舒緩肅穆。⑨是:此。⑩戾:至。止:語尾助詞。(11)永:長。成:一曲奏畢為之一成。
這是周初始作樂以祭祖的詩。周武王滅殷后兩年病死,成王年幼,周公旦攝行王政。為了維護周的統(tǒng)治,周公旦制定了一整套法定的禮樂制度,希望通過禮儀樂舞顯示征服者的威嚴,體現(xiàn)奴隸社會的等級名分制度,維護以血緣宗法關(guān)系為基礎(chǔ)的周王朝內(nèi)部團結(jié)。這套禮樂制度規(guī)定的各種關(guān)系極為嚴格,不許違反和僭越,這就是史書盛傳的周公制禮作樂。本詩就是描寫周初禮樂始成時,樂師開始在宗廟合奏音樂的情景。
詩的前六句以賦法鋪寫盲樂師們演奏前的準備,他們在周太祖廟庭上以緊張而嫻熟的動作放置支架、橫板。這些用來懸掛編鐘、磐和各種樂鼓的板架上雕著精美的花紋,插著五色羽毛,然后樂師們又依次將各種樂器安放停當(dāng)。詩人之所以要詳細地描述演奏前的準備和各種器樂設(shè)施,是想將“始作樂”的盛況表現(xiàn)出來,突出周天子受天命、君臨天下的正統(tǒng)地位和征服者的煊赫威嚴。
“既備乃奏”四句描寫“合諸樂器于祖廟奏之”的情形。先秦時代的“樂”,是歌舞器樂合為一體的,僅以周初制度的表現(xiàn)黃帝、堯、舜、禹、湯、武王功績的六代舞來看,就是明例?!吨芏Y·春官》載:祀天神時,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祭地示時,奏太簇、歌應(yīng)鐘,舞《咸池》;祀四望時,奏姑洗、歌南鐘,舞《大韶》;祭山川時、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享先妣時,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享先祖時,奏無射、歌應(yīng)鐘,舞《大武》。不同的場合,表演不同的歌舞,有明確規(guī)定。本詩所描述的是祭先祖的儀式,顯然是舞《大武》一類祭祀舞蹈的。據(jù)后代《樂記》記載,舞《大武》的場面是頗為壯觀的。不過,詩人在這里沒有去描述舞蹈場面,而是集中描寫樂隊的演奏。肅靜的廟堂中,一聲祝響,傾刻之間鐘鼓和鳴、簫管齊奏、笙簧相間,廟堂氣氛更加凝重、肅穆。
詩的最后三句以點染法描繪降臨神廟的周先祖神靈和周王朝客人欣賞音樂的情形。虛寫神靈、實寫活人,一實一虛,將美妙悠揚的樂聲,舒緩雍和的節(jié)奏以空外傳音的方式煊染出來,正當(dāng)廟堂上下的神靈和活人陶醉在音樂中時,一聲清脆悅耳的圉聲止住眾樂,聽者方才如夢初醒。
作為一首表現(xiàn)“始作樂”的詩,《有瞽》不僅詳細地記載了當(dāng)時的器樂設(shè)備和演奏情況,在我國古典音樂史上具有寶貴的價值;也不僅因為本詩反映了周初制禮作樂的史實,在中國思想史和美學(xué)史上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更重要的是本詩流傳至今而不減藝術(shù)魅力,是因為它以古拙而又巧妙的藝術(shù)手法描寫了先秦時代的宗廟音樂,以及音樂欣賞者的心理,“永觀厥成”,雖然只有四個字,但將欣賞者凝神聆聽的神態(tài),曲終興猶未盡,不覺時間流逝的心理描寫得淋漓盡致。詩的前兩部分寫各種樂器設(shè)施和演奏情況,采用賦法鋪寫,而描摹心理則用虛筆傳神,在詳略、虛實、藏露等表現(xiàn)手法上,都可見出作者的匠心獨運,這樣就使枯燥乏味的宗廟詩歌閃現(xiàn)出靈動之氣,這些因素使本詩在詩歌史上占有了自己應(yīng)有的地位。
上一篇:《有杕之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有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