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楊夔生
謁金門·曉發南星驛
霜華凍,戍卒醉爭干甕。燃著豆秸紅屋棟,暖偎孤驛夢。咿喔晨雞初哢,喝馬呼牛聲哄。人自出門云出洞,四圍山冢冢。
楊夔生詞以寫景工細著稱。這首小令便是他的一篇代表作。
某次,作者從陜西出發,前往四川。這天晚上,他投宿在陜西鳳縣東南的南星驛。行色匆匆,第二天一早又要踏上征程,出發的時候,他寫了這首詞。
詞的前半先從隔夜情景寫起,說昨夜天寒地凍,霜花結冰,駐防在這里的士兵借酒取暖,喝得酩酊大醉,互相爭搶空酒壇子。為了取暖,詞人點燃了一堆豆秸,火光照紅了屋梁,借著這火堆的溫暖,他漸漸地進入了夢鄉。
詞的下半首寫早晨出發時的情景。先由雞鳴寫起,說雞叫了頭一遍,便聽到了呼牛打馬的喧鬧之聲,驛站里的旅人紛紛起身,象云飛出山洞一樣離開了客房。詞人走出驛站,放眼望去,只見四周群山重重……。“咿喔”,雞叫聲。“初哢”,初啼。“哄”,喧鬧。“冢冢”,形容許多山頭凸起。
這首小詞用語平易樸素,但卻頗耐人品味,足見詞人構思的巧妙以及在遣詞用語方面有不凡的功力。比如,在上半首中,他并不過多地描寫天氣的寒冷,卻寫了士兵們“醉爭干甕”的細節,這顯然不是在渲染士兵們的醉態,而是力圖通過這個細節,寫出天氣寒冷,士兵們只能借酒取暖,即使把酒喝光了,仍然寒冷難奈,以至于要“爭干甕”了;又如“燃著豆秸紅屋棟”一句,用語相當平易,卻把當時的情景形象地描繪了出來,尤其是一個“紅”字,更是生動傳神。再如下半首,作者以“云出洞”來喻人出門,不令貼切準確,而且十分形象;而最后一句“四圍山冢冢”,不僅寫出了“曉發”時極目遠望所看見的實景,而且含有“前路漫漫”的深意,因此,特別容易引發讀者的聯想,從而產生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張炎《詞源》中說:“詞之難于令曲,如詩之難于絕句,不過十數句,一句一字閑不得。末句最當留意,有有余不盡之意始佳。”這首小詞正是“有有余不盡之意”的佳作。
上一篇:(清)鄭文焯《謁金門(三首)》原文賞析
下一篇:(清)厲鶚《謁金門·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