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諧記》簡介|鑒賞
志怪小說集。《隋書·經籍志》史部雜傳類著錄,七卷,題宋散騎侍郎東陽無疑撰。《舊唐志》同, 《新唐志》入小說家類。作者事跡不詳,今人多以為晉末宋初人。成書亦在宋初。該書亡于趙宋,遺文散見于《藝文類聚》、《法苑珠林》、《初學記》、 《白孔六帖》等類書中,其中《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征引最多。常見的輯佚本有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和魯迅《古小說鉤沉》本,均為十五條。
《莊子·逍遙游》曰: “齊諧者,志怪者也。”本書題名即取義于此。思想源出于道家,然其內容所記神鬼怪異事,卻有濃厚的佛家思想。 《范光祿》條中,直言“佛使我來治君病也。”宣揚佛主拯救人間苦難;《董昭之》條,寫董昭之于錢塘江救一蟻精,后董因事入獄,受蟻精打救,越獄后遇赦,也是一種行善得報的佛家思想; 《吳道宗》條寫其母化虎食人,為患鄉里,后被百姓格擊射殺而死。文中記道宗母說:“宿罪見譴,當有變化事。”明確地告訴人們,社會人事都受天譴,前世罪孽,今世必然報應。與此篇同類的還有一則化虎故事,頗為離奇:
太元元年,江夏郡安陸縣薛道詢,年二十二。少來了了,忽得時行病,差后發狂,百治救不痊。乃服散狂走,猶多劇,忽失蹤跡,遂變作虎,食人不可復數。后有一女子,樹下采桑,虎往取食之。食竟,乃藏其釵釧著山石間;后還作人,皆知取之。經一年還家,復為人。遂出都仕官,為殿中令史。夜共人語,忽道天地變怪之事。道詢自云: “吾昔曾得病發狂,化作虎,啖人一年。”中兼道其處所姓名。其同坐人,或有食其父子兄弟者,于是號哭,捉以付官。遂餓死建康獄中。
本篇寫薛道詢病后化虎,食人無數。一無辜采桑女子,身受其害,食后還將其釵釧置山石間,“后還作人,皆知取之。”這種惡行,令人切齒,故最后被捉以付官,餓死獄中。表現了人們對有意為惡者的嚴峻懲罰,還是較有思想意義的。在藝術上,它情節復雜,敘事委曲,刻畫細致,情辭兼美。比起任昉《述異記》中“封邵化虎”的故事,更具有小說的特點。
《齊諧記》中最好的故事應該說是《國步山》條:
國步山有廟,有一亭,呂思與少婦投宿,失婦。思逐覓,見大城,有廳事,一人紗帽憑幾。左右竟來擊之,思以刀斫,計當殺百余人,余者乃便大走,向人盡成死貍。看向廳事,乃是古時大冢。冢上穿,下甚明,見一群女子在冢里。見其婦如失性人,因抱出冢口。又入抱取在先女子,有數十,中有通身生毛者,亦有毛腳面成貍者。 須臾, 天曉,將婦還亭。亭長問之,具如此答。前后有失兒女者,零丁有數十。吏便斂此零丁至冢口,迎此群女,隨家遠近報之,各迎取于此。后一二年,廟無復靈。
志怪小說中貍精撮人的故事并不少見,而此篇中的貍精專撮婦女,供其淫欲的發泄。更為蹊蹺的是事情發生在一座山廟里,廟里的神靈不能保護人,而讓一群貍精為患婦女。宗教的虛偽,以及有些人利用宗教宣傳作幌子坑害人民的罪行便可想而知。文中寫呂思不怕貍精,以刀斫殺百余,表現了勇敢的斗爭精神。描繪受害者的形象, “如失性人”, “有通身生毛者,亦有毛腳面成貍者”,更加使人同情、憐憫。全文不足二百字,敘事寫人,語言簡煉而又形象生動,在南北朝志怪小說中可稱其為思想和藝術雙美的作品。
今存《齊諧記》各篇,大都在離奇的故事背后,蘊含著社會人事。那些作宗教宣傳的故事,也沒有干巴巴的說教,倒表現了一種感人的藝術力量。說明宗教侵入文學這一園地以后,利用小說這一藝術手段傳播宗教信仰,帶有更大的蠱惑性。但這也同時說明了此書在藝術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上一篇:《鼓掌絕塵風集》簡介|鑒賞
下一篇:《一縷麻》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