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女其姝, 嫻靜的姑娘撩人愛,
俟我于城隅。 約我城角樓上來。
愛而不見,① 暗里躲著逗人找,
搔首踟躕?! 『ξ易ザ謸先?。
靜女其孌, 嫻靜的姑娘長得俏,
貽我彤管。② 送我一把紅管草。
彤管有煒,③ 我愛你紅草顏色鮮,
說懌女美。④ 我愛你紅草顏色好。
自牧歸荑,⑤ 牧場嫩草為我采,
洵美且異?! ∥覑鄄輧好赖霉?。
匪女之為美,⑥ 不是你草兒美得怪,
美人之貽?! 〈驈拿廊耸掷飦怼?/p>
(余冠英譯)
【注】①愛:通“薆”,隱蔽。②彤管:紅色管狀物,此指通心的紅草。③煒(wei):鮮明。④女:同“汝”。⑤歸:饋。荑(ti):初生的茅。⑥匪:非。
這是一首寫幽會定情的詩。如果說《關雎》中寫的是單相思,那么這里寫的便是實實在在的戀愛中情景,通篇亦由男子口吻道出?!办o女”,據毛傳及余冠英譯文均謂文靜的姑娘。然據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亦當讀靖,謂善女,猶云淑女,碩女也”則“靜女”猶言“靚女”,乃是男子對心上人兒的愛稱。從后文“自牧歸荑”一句又可悟到,這位靚女乃是一位牧羊姑娘。
詩中的“靜女其姝”、“靜女其孌”,同義反復,都是男方對女方由衷的贊美。“其”字作形容詞頭,有加重形容的意味,是疊字的一種變式,在詩經中運用很普遍。這男子感到很幸福,因為那位靚女約他在僻靜的城角樓上相會。這場約會被寫得挺有意思,很具生活情趣。男方如期到達約會地點,卻不見人影兒,這恰如一首叫《敖包相會》的民歌所唱的,“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為什么旁邊不見云彩?”是不是女方失約呢?否,“愛(薆)而不見”,她是躲著在呢。弄得“阿哥”一陣好找,直到他心急火燎,抓耳撓腮,走來走去,進退兩難時,她才神秘地出現,使那男子感到意外的驚喜。這一層詩人未顯言,但無字處皆具意也??磥磉@位靚女呀,不但漂亮,還有幾分俏皮呢。
靚女約阿哥相會,當有心意表白。但作為一位姑娘,話兒怎么好講?她只是贈給對方一支紅色的通心草。舊訓彤管為針筒、笛子或筆桿兒,總不符合牧女的身份,與后文“歸(饋)荑”之說亦缺乏照應。其實,這“彤管”即下文的“荑”,乃紅色的、通心的嫩茅草。伴隨贈草的動作,想必她還問了一聲:“這支草兒可美?”這才自然地引起下文美不美的一番答話或議論。“彤管”是新從牧場采來的,鮮嫩潤澤?!坝袩槨豹q言“煒煒”(有字加單音形容詞,也是疊字的變式)?!皭傗?汝)美”的答語妙在雙關,既是悅怡“彤管有煒”之美,又是悅怡“靜女其孌”之美。還需要表白什么呢,男有心女有意,兩人早已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了。
以下便寫約會后男子幸福的回味。拿著那支不同尋常的嫩茅草,男子愛不忍釋,重申其美,“洵美”即確美。不但美,而且“異”。美得怪,何以言之?原來這茅草本是郊原上最平常最低賤的植物,人們從未把它和“美”聯在一塊兒過。然而一經姑娘手贈,居然洵美。說穿了,既怪又不怪,常言道“情人眼里出西施”,又道是“愛屋及烏”,這里是兼而有之了。這種戀愛中人的心理,在詩中表現得很真切。全詩最警策的還在最后兩句,詩人通過那男子對這種新鮮感受的反復玩味,道出了一個富于哲理意味的結論:“匪(非)女(汝)之為美,美人之貽?!泵涝谖铮嘣谌?;美在形式,亦在內容;美在客觀,亦在主觀。于此完全統于一了。于是樸素的詩句啟發讀者超越詩的本文,進而領悟到美之本質,美之奧義。詩中對茅草直接以人稱(“汝”)相呼,“卉木無知,卻胞與而爾汝之,若可酬答,此詩人之至情洋溢,推己及他。我而多情,則視物可以如人”(錢鐘書《管錐編》),這種“爾汝群物”的移情手法,后世詩詞多有運用,而此詩已肇其端。
全詩抒情敘事單純,天真有趣,頗具牧歌情調。舊說為刺衛君無道,或戀愛女史而作,與這一情調格格不入,故不宜取。
上一篇:《雝》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鸤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