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車鄰鄰,(魯、齊鄰作轔。)
有馬白顛。
未見君子,
寺人之令。(韓令作伶。)
(鄰、顛、令,真部。)
阪有漆,
隰有栗。
既見君子,
并坐鼓瑟。
今者不樂,
逝者其耋。
(漆、栗、瑟、耋,脂部。)
阪有桑,
隰有楊。
既見君子,
并坐鼓簧。
今者不樂,
逝者其亡。
(桑、楊、簧、亡,陽部。)
[譯文]
啊!耳朵聽到了車輪隆隆的滾動的聲音,啊,眼睛看到了駕車的白額馬。可是還未看見那位尊敬的車上人,于是趕快向侍從的人傳命令,馬上去迎他,這位我尊敬的人。
那山坡上長著一排排漆樹,那洼地上長著一排排的栗樹,上上下下,嚴整分明。迎來了我所尊敬的人,讓我們并肩坐下,一起鼓瑟取樂吧!現(xiàn)在我們?nèi)绻荒芗皶r行樂,只怕轉(zhuǎn)眼就到八十歲了。
那桑樹生長在山坡上,那楊樹生長在洼地里,上上下下,清楚分明。迎來了我所尊敬的人,讓我們并肩坐下,一起吹笙取樂吧!現(xiàn)在我們?nèi)绻患皶r行樂,只怕轉(zhuǎn)眼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評介]
這是一首描寫貴族迎接和招待賓客的詩,反映了貴族階級及時行樂的思想。
詩共三章,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章章四句為第一部分,寫主人對賓客的熱情歡迎。詩從主人焦急地等待客人寫起。主人已經(jīng)做好了迎接客人的準備,但客人還沒有到來,于是主人帶著寺(侍)人,到外面去察看。等了一段時間,首先他們聽到了車輪滾動的聲音,接著,順著聲音的方向望去,望見了從遠處奔馳而來的駕車的高頭大馬。由于是迎面而來,那馬頭上的白額更是特別顯眼。寫聽到車聲、再寫見到馬,再寫見到馬頭的白額,由無聲寫到有聲,由遠寫到近,真切傳神,既是客觀事實的如實描寫,又表現(xiàn)了主人由焦急等待到無限高興的心情的發(fā)展轉(zhuǎn)變過程。而主人的熱情迎賓也就自然傳達出了。接下來兩句,寫主人雖見到馬,但還未見到車中的人,就迫不及待地“寺人之令”,這里的“之”應(yīng)理解為“是”,也就是寺人是令,就是說,忙于給侍候的人下令,這里可能告訴侍者去攙扶迎接即將要從車上下來的客人,也可能是讓他去安排車馬,也可能是做其他迎賓之事。主人的熱情迎賓,躍然可見。
第二、三章章六句,寫主人盛情招待佳賓的情況。這里沒有寫酒肉飲宴,而只寫琴瑟笙簧的同樂。兩章開頭以“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楊”起興,用樹林生長排列整齊、各安其所,來象征賓主和樂謙讓,各有其序。接著寫主客并坐同樂,鼓瑟吹笙。最后各兩句,寫主客雙方,互致情懷,互相寬慰,表示要不辜負美好的時光,及時行樂。這里雖然未免流于消極頹廢,表現(xiàn)出有閑階級的那種閑情和曠達,但另一方面,又確實表現(xiàn)出那種不同于世俗的主雅客清的雍容和諧的高雅風度和朋友之間純真自然的感情。
對此詩題旨,姚際恒說:“《小序》謂美秦仲,劉公謹疑為美襄公,無有定也?!缎⌒颉分^下篇為美襄公,故此云美秦仲,以為《秦風》首耳,其臆測亦可見?!?《詩經(jīng)通論》)古今論《詩》者,多從《小序》。但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都不足為據(jù)。只是“寺人”一詞,歷來解為宦官一流,鄭《箋》也注為“內(nèi)廷小臣”,似可作為依據(jù)。但《說文》段玉裁注說:“經(jīng)典假寺為侍,《詩·瞻卬》傳曰:‘寺,近也。’《周禮》注曰:‘寺之言侍也?!病对姟?、《禮》、《左傳》言寺人皆同?!蹦敲此氯?,就是指一般的侍人、或者侍者了。在先秦時代,侍人,有的可能是閹人,但也不一定全是閹人,只是以后由于閹人在宮廷內(nèi)做侍從更適合,于是用閹人做內(nèi)侍,而稱為宦官。至于閹人做侍者,即寺人,在先秦也不一定只限于宮廷,其他卿大夫等貴族也有侍人。(可參看《文史知識》1987年第4期黃永年《唐代的宦官》中關(guān)于宦官的“來源和身份”部分)因此,我們覺得不一定非把這首詩說成是“美秦仲”或者是“美襄公”不可。當然,這一首詩肯定是一篇貴族生活的詩,是沒有疑問的。
上一篇:《谷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載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