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門有棘,① 墓門有棵酸棗樹,
斧以斯之。② 拿起斧頭砍掉它。
夫也不良,③ 那人不是好東西,
國人知之?! 〈蠹叶己苤浪?。
知而不已,④ 惡行暴露他不改,
誰昔然矣。⑤ 向來生個壞腦袋。
墓門有梅,⑥ 墓門有棵酸棗樹,
有鸮萃止。⑦ 貓頭鷹啊它安家。
夫也不良, 那人不是好東西,
歌以訊之。⑧ 唱個歌兒譏刺他。
訊予不顧,⑨ 譏刺告誡他不聽,
顛倒思予。⑩ 災難臨頭才想咱。
(程俊英譯)
【注】①墓門:陳國城門名。棘:酸棗樹。②斯:劈。③夫:彼,那個人。④不已:不止、不改。⑤誰昔:疇昔、從前。然:就是這樣。⑥梅:古文作槑,槑、棘形似,棘誤作槑。故梅應作棘。⑦鸮(xiao):貓頭鷹。萃:集、停息。止:語助詞。⑧訊:借作“誶”,警告、責罵。⑨訊予:即予訊。⑩顛倒:指國家紛亂。
陳,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陳桓公的時候出了一個叫陳佗的人,他是桓公的庶弟。他們的父親文公死后,照慣例嫡長子桓公繼位。但陳佗是個有野心的人,他一直在覬覦著陳國的最高統治權。后來他乘陳桓公病重,殺死了太子免,使國家陷入了內亂。不久,桓公死,陳佗自立為君。陳佗的倒行逆施給陳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國家大亂,國人離散,人民對陳佗無比仇恨。后來陳國人民借助蔡國的力量殺死陳佗,除了一害。《墓門》這首詩就是刺陳佗的。
詳味詩旨,《墓門》當作于桓公病死之前。這是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的詩人,目睹陳佗的所作所為,斷定他要作亂,于是發出警告:“夫也不良,國人知之”。于是,雖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陳佗卻并不因此而有所收斂:“知而不已,誰昔然矣”,他繼續作惡,我行我素。這是第一章,詩人以憤怒的筆觸揭露了陳佗怙惡不悛,由來已久的惡行,表現出強烈的愛憎。第二章轉入警告:“夫也不良,歌以訊之”。那個居心叵測的家伙,我要唱一只歌儆戒他,如果他“訊予不顧”,不聽告誡,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自取滅亡。“顛到思予”——到那時再想到我就來不及了。詩人并不是個預言家——雖然歷史的進程證實了他的預言——而是一位嚴肅的法官。他站在歷史的審判席上,揭穿了一個政治扒手的罪行,宣判了他自取滅亡的最后歸宿,義正詞嚴,理直氣壯。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中國詩歌有諷刺的傳統,溯其源,濫觴于《詩經》。《漢書·禮樂志》曰:“周道始缺,怨刺之詩起?!编嵭对娮V序》云:“周室大壞,《十月之交》、《民勞》、《板》、《蕩》勃然俱作,眾國紛然,刺怨相尋?!薄对娦颉吩陉U發詩歌的社會功用時也說:“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可見古人很重視詩的諷刺作用。《詩經》中的諷刺詩之多,就是很好的例證。但《墓門》卻有自己的特點。它不象《詩經》中其它的諷刺詩那樣多用新鮮的比喻、巧妙的夸張或強烈的對比來傳達詩旨,全詩除每章的頭兩句用興而比的手法,把陳佗比作惡木(棘)和兇鳥(鴞)外,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法指斥時政,不諱言,不掩飾,可謂有膽有識,快人快語。而正是這樣的諤諤直言使詩人憂國憂民,疾惡如仇的形象顯得分外鮮明和傳神。此外,在章法上此詩也有特點。吳闿生說:“一句一轉,沈郁頓挫”,(《詩義會通》)頗中肯綮。
《墓門》在當時民間流傳很廣。據劉向的《列女傳》記載,晉國有個大夫出使宋國,途經陳,遇到一個采桑女子。他要這個女子唱歌,采桑女便唱了這首《墓門》。這個故事雖不可靠,但用它來證明《墓門》在陳國民間的流傳情況,還是很有說服力的。一首政治色彩很濃的詩,竟然在民間廣為流傳,除了說明這首詩的藝術生命力之外,也充分地顯示出陳國民眾的人心向背。
上一篇:《噫嘻》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子衿》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