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注釋〕 邦:帛書乙本作“國”,帛書甲本作“邦”。下文“邦”字均依甲本改正。者:高亨說:“者,讀為著。《史記·貨殖列傳》:‘廢著鬻財。’裴骃《集解》引徐廣曰:‘著,猶居也。’著與今之‘住’字是一聲之轉。”(《老子注譯》)下流:地位。 牝:雌、母。 交:會集。 靜:帛書甲本作“靚”,帛書乙本作“靜”。 取大邦:王弼注:“大國納之也”,意指小國謙下待大國,則可取得大國的容納。 以取:取別國。而取:取于別國。 畜:畜養。這里的“畜”字含有占有的意思。兼畜人:是說兼聚(并)小國。
〔鑒賞〕 本章講的是老子關于處理大國與小國關系的主張。老子認為,大國對小國、小國對大國都要采用謙下的方針策略,這樣就能實現各自的目的;大國采用這種謙下方針策略則無須戰爭就能兼聚小國,小國采用這種謙下方針策略則能免受侵略而取得大國的容納。
春秋時期列強爭霸,爭霸之國先后有齊、晉、宋、楚、秦,而當這些大國一旦爭得盟主(霸主)地位,其與盟主結盟的小國就只能唯盟主之命是從,成為大國的附庸。然而,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小國又能根據列強勢力的消長及斗爭形勢可隨時脫離原來的聯盟,而投入另一盟主的懷抱,于是小國又可能成為左右誰為盟主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這樣一來,一方面小國根據時勢奉一強國為盟主以求保護,另一方面,爭霸強國就必須爭取小國入盟,以鞏固盟主霸主的地位。所以老子歸納說:“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然而,鑒于春秋時期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的情況,老子要從根本上息紛爭、止戰禍,于是以牝牡動靜高下來喻說大國小國之關系:
在這里,老子出于一貫的立場,在牝牡對比中取“牝”,在動靜對比中取“靜”,在高下對比中取“下”,認為各國只有采取“謙下”態度才能達到各自的目的。那就是,不在人下的大國如能下,就會像江河善下而為眾水交會一樣使小國歸附;本居人下的小國如能下,就會像牝不先動以求牡一樣以居下之靜使居上強國來動求。總之,“謙下”、“牝靜”是總原則,這樣大國不恃其尊則小國樂于歸附,小國能安其卑則大國樂于容納,于是天下就能和平相處,戰禍紛爭也就能止息。
這就是老子之“道”的另一種表述,即強者須能弱,有者須能無,大者宜為下,高者宜為低……
上一篇:《八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六十七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