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青年”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英國興起的一場文學運動,以其代表作家約翰·奧斯本一九五六年發(fā)表的劇本《憤怒地回顧》而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給英國在人力、財力、政治、軍事等方面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國內(nèi)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日益激化,廣大人民對英政府紛紛不滿,勞動人民不斷掀起罷工和各種抗議運動,強烈要求社會制度得到改革。
英國工黨政府于一九四五年大選后登臺,執(zhí)行了一條看來冠冕堂皇的“福利國家”政策,實際上只為少數(shù)壟斷資本家服務,保護少數(shù)壟斷資本家的利益,因而沒有實現(xiàn)廣大人民要求社會制度改革的愿望。一九五一年保守黨再度上臺,仍推行“福利國家”政策,雖然這一政策對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社會上依舊充滿著非正義、積弊,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社會改革化為泡影,于是引起了人民,主要是一些曾有遠大報負,決心獻身于社會改革的青年的不滿,他們拿起筆來,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猛烈抨擊,在文學作品中發(fā)泄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對上層統(tǒng)治,對教會等的不滿,以及他們改革的理想遭到破滅后的憤慨心情。這些作家大都來自中下層階級,由于他們與廣大下層人民有較長時間的接觸,因而能在作品中對中下層階級的不幸表示同情,有時能為改善勞動人民生活條件而疾呼。這些作家彼此之間并不相識,但他們的觀點與感情是一致的,在寫作藝術上大多采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文學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也是一致的。
金斯利·艾米斯(1922—)英國小說家、詩人、評論家,“憤怒的青年”代表人物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他曾在軍隊服過役,退役后進入牛津大學圣約翰學院攻讀英國文學,畢業(yè)后任英文講師,一九六一年開始專門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一九五四年發(fā)表成名之作《幸運兒吉姆》,與約翰·韋恩的《每況愈下》,最早在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出對英國當代社會的“憤怒”與不滿。《幸運兒吉姆》描寫大學教師吉姆·狄克遜,為了擺脫生活的貧困,與命運搏斗,同社會上各種人物周旋,最后終于改變了自己低下的社會地位,成為一個幸運兒走進了中產(chǎn)階級。作者通過吉姆的貧困生活,揭露了英國戰(zhàn)后推行“福利國家”政策的虛偽,揭露了英國大學的特權與偽善,并通過吉姆的言論,發(fā)泄出作者對社會的“憤怒”與不滿。這部小說被譯成九種文字出版。
金斯利·艾米斯的小說主要繼承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他善長用諷刺的筆調(diào)寫作,以此增加文學作品的藝術性、趣味性。他還寫過一些科幻小說及偵探小說。他的作品有《那種不安》(1956)、《一個美國胖子》(1963)、《我們現(xiàn)在就要》(1969)、《地獄的新地圖》(1960)、《河邊別墅的謀殺案》(1973)等等。
約翰·韋恩(1925—)英國作家、詩人、評論家。“憤怒的青年”代表作家之一。一九四七年從牛津圣約翰學院畢業(yè)后,當過大學講師。五十年代,他以長篇小說《每況愈下》聞名于世。小說描寫一個中產(chǎn)階級子弟艱辛的生活。主人公大學畢業(yè)后當雜工、小販,甚至淪為走私犯。他在這戰(zhàn)后紛繁復雜的社會里,在艱辛的生活中,一方面重新探索著人的價值,一方面表示出內(nèi)心的“憤怒”,對社會現(xiàn)實不滿。
韋恩在作品中堅持反映社會現(xiàn)實,他以描寫生動和心理分析細膩見長。他寫作的題材范圍很廣,小說、詩歌、劇本、文學傳記等多種體裁他都進行過嘗試。但以小說成就最大。他的著名長篇小說有:《打死父親》(1962)、《山里的冬天》(1970)、《競爭者》(1958)等。另外,他的文學評論著作也很有特色,如:《初步評論文集》(1957)等。
約翰·奧斯本(1929—)英國劇作家。在德文郡貝爾蒙特學院求過學,后因痛恨該校教育制度而離校到倫敦謀生。早期的劇本未受到重視。一九五六年,他的劇本《憤怒的回顧》在倫敦上演后獲得成功。從此“憤怒的青年”這個稱號用來指這一新興的文學運動。劇本通過工人家庭出身,曾經(jīng)進過地方大學的青年吉米·波特,與一個上層階級出身的,追求自由解放的女青年阿莉森結合后,發(fā)生的一系列家庭矛盾,揭示出吉米憤世嫉俗,憎恨現(xiàn)實社會,但又毫無辦法,只好在家庭中發(fā)泄“憤怒”的情景。作者充分表現(xiàn)出“憤怒的青年”的特點,尖銳地表達了這代人的情緒,深深地觸動了人們的心靈。《憤怒的回顧》被普遍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戲劇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英國戲劇由反映上層階級生活轉入到反映中下層階級的人民生活。從此,開始了英國戲劇史上的改革。
奧斯本編寫了很多電影劇本和電視劇本,他的較佳作品有《路德》(1961)、《不能接受的證據(jù)》(1964)、《蘇伊士以西》(1971)等等。
阿諾德·韋斯克(1932—)英國劇作家、導演、作家。他出身于工人家庭,曾做過木匠學徒、書店伙計、農(nóng)場工人等等。他被人們認為是“憤怒的青年”中最重要、最有前途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帶有自傳色彩,善于在作品中表現(xi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人民的痛苦、困惑和向往。韋斯克的作品以比較積極、樂觀的基調(diào),在“憤怒的青年”中獨具特色。他把作品中的主人公放在比較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這不是只在生活與言論色彩中發(fā)泄憤懣,而是在經(jīng)過痛苦、困惑后,艱難地探索著前進的道路。韋斯克樂觀地指出了光明與希望的存在。
韋斯克的三部曲,劇本:《大麥雞湯》、《根》和《我在談耶路撒冷》,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主要代表作)。這三部曲表現(xiàn)了兩代工人為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理想所進行的斗爭及痛苦思索。盡管他們在現(xiàn)實中遭到挫折,但人們從那些不屈不撓的劇中人身上看到追求與奮斗的化身,激發(fā)人們積極向上,對未來充滿希望。
韋斯克的作品還有,劇本:《廚房》(1962)、《他們自己的金城》(1966)、《老人們》(1972)等等。以及若干短篇小說和一些札記。他的劇本已被譯成13種文字在各國出版。
“憤怒的青年”文學運動,對英國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它道出了戰(zhàn)后人們的心聲,開創(chuàng)了一個影響深廣的文學創(chuàng)作流派,即“憤怒青年派”。它對整個英國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社會的局限性,由于沒有無產(chǎn)階級革命理論的正確指導,這些作家不能對社會現(xiàn)實矛盾進行詳細觀察,深刻分析,找不出產(chǎn)生社會弊病的真正根源,也不知道該走什么樣的道路才能徹底改變資本義主制度,因而只能陷入狹隘的個人感受之中。在六十年代后,這支文學流派逐漸消失了。
上一篇:什么是大晟詞派
下一篇:什么是公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