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綿綿葛藟,在河之涘。終遠兄弟,謂他人母。謂他人母,亦莫我有。
綿綿葛藟,在河之漘。終遠兄弟,謂他人昆,謂他人昆,亦莫我聞。
這是一首“饑者歌其食”的逃亡者之歌,詩中的主人公是一個無依無靠、尚未成年的乞兒(王照圓《詩問》引牟相廷說),作者借乞兒之口,用自述的方式描繪了周室東遷以后,王都附近流民成群、食宿無著的生活慘象。通過這一慘象,揭露了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漠,于哀嘆聲中發出了對當時社會的血淚控訴。
全詩共分三章。每一章都用相同的起興手法開頭,言此物及他物,通過對依附蔓延在河岸邊(“滸”、“涘”、“漘”三字通作河岸邊解)的綿綿葛藟——種野藤的反復詠嘆,反襯出逃亡者孤苦零丁、流離失所的生活窘境,使讀者從草木尚有依附,人卻無地容身這一鮮明而強烈的對比之中,體味出頻繁的戰亂與災荒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深沉苦難,從而自心底激起一種無比的憤慨與深切的同情之感。
三章詩的內容是緊密關聯的,語調上也頗為近似——都是逃亡者在遭受時人白眼之后發出的悲鳴。它就象一組帶旁白的紀實性電影畫面,不僅形象地刻劃了被乞兒尊作“父”、“母”、“昆”(兄)的三個不同求告對象神態各異的吝嗇嘴臉,而且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上展示了乞兒在求乞活動中的心理變化過程,繪聲繪色地將逃亡者心中的酸辛苦澀連同著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一一抖落在人們面前:
這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懂得給人以尊敬在社交中的作用,因此,當那雙乞求之手小心翼翼地伸向一個男人時,便羞怯怯地叫了人家一聲“父親”。可惜孩子的機靈未能取得效果,對方或因不肯施舍,呈因愛莫能助,竟白白地撿了個便宜揚長而去!“男人的心腸都是硬的”,乞兒碰壁之后總結了這樣一條經驗來寬慰自己。于是,他又懷著新的希望將目光投向了一位女性:“親愛的媽媽,請給我一點吃的吧!”遺憾的是,這個女人的心腸竟一點也不比男人軟,非但不肯給予接濟,反而極不友好地羞辱和嘲弄了他一番。當事實證明自己剛才的經驗并非正確時,乞兒的心中就象打翻了五味瓶,那種不可名狀的痛苦和憤恨便在一句“謂他人母,亦莫我有”(按:“有”通“友”,“莫我有”即對我極不友好)哀號聲中疾噴而出了!接連兩次失敗,使得乞兒求食的情緒一下子從高峰跌到了谷底。他第三次信口將人稱作大哥,完全是一種在轆轆饑腸驅使下所作的病急亂投醫式的試探,較之前兩次,帶有更多的盲目成份。又一張冷漠無情的面孔從乞兒眼前晃過去了,他心中殘留的那一絲兒僥幸意念至此已經徹底破滅!于是,人們聽到的那最后一聲哀嘆,也就顯得格外地凄涼和悲憤。
這就是《葛藟》為我們提供的一組凄慘的鏡頭。透過這些鏡頭,我們完全可以窺見當時社會的全貌。詩,雖然在乞兒那撕肝裂肺般的哀鳴聲中結束了,但它在讀者們心中掀起的波瀾,卻久久不能平息;它將永遠引導人們去回顧、去思索……
上一篇:《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葛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