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習俗·農(nóng)歷
我國傳統(tǒng)歷法的俗稱,也稱“陰歷”。因其始于夏朝,故又稱 “夏歷”。歷法是安排年、月、日的配合以及區(qū)分四時節(jié)氣的方法,其基本根據(jù)是太陽和月亮 (太陰) 的運行規(guī)律。如果以月亮運行為根據(jù),以朔望月為單位,這叫 “太陰歷”,簡稱 “陰歷”。陰歷是以月亮的圓缺來分月的,每月一日是新月,十五是圓月,一次圓缺約二十九天半,十二個朔望月累計相加,就是一個陰歷年,共有三百五十四天。如果以太陽運行為根據(jù),以太陽年為單位,這叫 “太陽歷”,簡稱“陽歷”。現(xiàn)代通行的公歷就是陽歷。在陽歷中,平年三百六十五天,閏年三百六十六天。一個陽歷年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一日不一定是新月,十五日也不一定是圓月,這是陰歷和陽歷之間的最大區(qū)別。我國傳統(tǒng)的農(nóng)歷,既非陰歷,也非陽歷,而是陰陽合歷,即同時考慮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變化,以太陽年為一年 (陽歷),以朔望月為一月 (陰歷),而陰歷和陽歷一年之間相差的日數(shù),以若干年添加一個閏月的方式來彌補。由此看來,將農(nóng)歷稱為 “陰歷”是一種誤會。古人將每月一日叫“朔”,每月十五日叫 “望”,由于農(nóng)歷以月相的變化來確定一個月的長短,因此,朔日為新月,望日為圓月。只有在農(nóng)歷中,“十五月圓” 的說法才能應驗。在農(nóng)歷中,一年之始叫 “歲首”,歲首之月叫 “正月”,古代的歷法有多種,如夏歷、殷歷、周歷、顓頊歷 (秦歷)等,其差別主要就在歲首的月建不同。古人以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等) 來代表月份,每月以十二地支中的哪一個符號來代表,就叫 “月建”。月建的主要問題是確定正月即第一月,以后就依此類推。周正建子,即以子為正月 (相當夏歷的十一月);殷正建丑,即以丑為正月 (相當夏歷的十二月); 夏正建寅,即以寅為正月 (就是現(xiàn)代的農(nóng)歷正月)。三種歷法,三種正月,故名“三正”。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以建亥之月為歲首,其正月相當于夏歷的十月。漢武帝改用夏正,一直沿用到今天。在農(nóng)歷中,分春夏秋冬四季,每三個月一個季節(jié),春季從正月開始,舊歷年叫“春節(jié)” 就名符其實。不僅如此,古人還總結(jié)出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guī)律,在農(nóng)歷中規(guī)定了二十四個節(jié)氣,每月平均兩個節(jié)氣: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在以農(nóng)為本而又沒有氣象預報的古代,這二十四節(jié)氣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中國古代,歷法的制訂和頒布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夏商周三代正月不同,后世就有所謂“王者始起”要 “改正朔” (后世俗語“改皇歷”) 以表示 “受命于天” 的說法。漢武帝就是在這種說法的影響下,決定廢棄秦朝至漢初通用的顓頊歷,而頒布以夏歷為根據(jù)的太初歷的。過去民間將歷書稱 “皇歷”,就因為是以皇帝的名義頒發(fā)的。還有 “黃歷”之稱,這是清朝頒發(fā)的一種歷書,因為是黃紙印的,故名。過去的黃歷上,除有月日、節(jié)氣等外,通常還有所謂 “黃道”、“黑道”和“宜忌” 等。黃黑是說吉兇,黃道是吉日,黑道是兇日,在黃歷上用十二個特定的字表明。所謂 “宜忌”,指某日忌做某事,如某日忌出門,某日忌動土,某日忌栽種,等等。
上一篇:政治學·制度·兵制
下一篇:禮俗學·習俗·冠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