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命題·人皆可以為堯舜
儒家關于人性的著名命題。語出 《孟子·告子下》。堯舜是古代傳說中的圣人,在儒家心目中,圣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孟子的看法,從人的本心上說,眾人與圣人沒有差別,都是一個善字,差別在于圣人保持了本心,而眾人在不同程度上喪失了本心。只要眾人行堯舜之道,收其“放心”,就能成為圣人。孟子的這一命題,在佛教禪宗廣為流行后,才引起儒家學者特別的注意。禪宗主張人人心中都有佛性,只要 “明心見性”,就能 “立地成佛”。這樣簡捷的法門,對蕓蕓眾生當然具有無限的魅力。相比較之下,漢唐儒家的圣賢真是高不可攀,不說一般百姓,就是絕大多數儒生也不敢有以圣賢自期的奢望。于是,在宋代,儒家學者便抬出孟子的人性論來,要與禪宗的 “佛性” 論爭奪信徒。陸九淵說: “心只是一個心。我之心,我友之心,上而千百載圣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一圣賢,其心亦如此。”其弟子楊簡說得更明白: “人心自善,人心自靈,人心自明。人心即神,人心即道。人人皆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同,人人皆與天地同。”明代王守仁將孟子所謂人皆有之的 “良知” 稱為 “人心一點靈明”,就是這 “一點靈明”,便是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根據。陸九淵甚至說: “不識一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人。” 其目的就是把歷來令人敬而遠之、望而生畏的圣賢與常人之間的距離拉近,激發眾生皈依儒教的向善之心。人是否都能成佛或成圣,在現代看來,當然毫無意義,但在古代,卻無疑具有莫大的魅力。
上一篇:禮俗學·節日·人日
下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學·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