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儒教·附:經學·儀禮
儒教經典“三禮”之一。是儒教最早的 《禮經》,原來單稱《禮》或 《士禮》。漢武帝立五經博士,就是以 《儀禮》 為五經之一。《儀禮》共十七篇,記載了古代貴族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方面的基本儀節。凡是“士” 以上的貴族,待人接物、舉手投足,都要遵循這些儀節,以體現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例如,《士婚禮》 就記載了從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直到親迎的一整套禮儀,包括送什么禮、作什么揖、飲什么酒、夫妻怎樣對坐等等,事無巨細,一一有詳細規定。《士相見禮》則連士初次相見的見面禮、賓主的客套語、交談的話題、眼睛看的部位、告別的程序等等,都考慮得非常仔細。又例如,《喪服》記載貴族為死去的親人服喪的禮儀,包括穿什么樣的孝服,守多長時間的喪,都根據親疏遠近關系有不同規定,,這對后世的影響十分深遠。歷代王朝都有 “丁憂” 的禮制,規定官員凡遭父母之喪,必須去職回家,守喪三年,就是以此為依據的。這些繁文縟節,在今天看來,真令人頭昏腦脹,但在古代,卻是貴族身份的標志,紳士風度的表現,所以過去將這些繁瑣的禮儀稱為 “威儀三千”。有人認為 《儀禮》 是周公編定,但更多的人則認為是孔子采集西周古禮編輯而成。由于時代變遷,《儀禮》記載的許多具體禮儀,在漢以后就只成具文,加上其文字艱澀難懂,一般讀者更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但其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的基本精神,卻代代相傳,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原則。
上一篇:哲學·命題·人皆可以為堯舜
下一篇:史學·體裁·會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