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題解】
本段選自《禮記·中庸》。
《中庸》是《禮記》的第三十一篇。儒家經典之一。相傳戰國時子思作。宋代將它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其中心思想是儒學的“中庸之道”,認為“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所以強調修養人性。又以“誠”為世界的本體,“至誠”則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1)。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2);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3)。
其次致曲(4)。曲能有誠,誠則形(5),形則著(6),著則明(7),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8)。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9)。國家將興,必有禎祥(10);國家將亡,必有妖孽(11)。見乎蓍龜(12),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誠者自成也(13),而道自道也(14)。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15),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16),故時措之宜也(17)。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18),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19),高明配天,悠久無疆(20)。如此者不見而章(21),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22),則其生物不測(23)。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24),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25),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26),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27),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鮫龍魚鱉生焉(28),貨財殖焉(29)?!对姟吩唬?ldquo;惟天之命,於穆不已(30)。”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31),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注釋】
(1)至誠:極端真誠。(2)贊:助。(3)與天地參(cān):與天地并立而為三。參,并列。(4)致曲:從細微處推究道理。(5)形:表現出來。(6)著:顯著。(7)明:發揚光大。(8)化:化育。(9)前知:預知未來。(10)禎祥:吉祥的征兆。(11)妖孽:怪異反常的現象。(12)蓍(shī)龜:蓍草龜甲。占卜之用。(13)自成:自我完善。(14)自道(dǎo):自我引導。(15)非自成己而已也: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16)外內之道:自身與外物的準則。(17)時措之宜: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18)征:效驗。(19)博厚配地: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20)悠久無疆:悠遠長久永無止境。(21)見:同“現”。章,通“彰”,顯著。(22)貳:有二心。不貳:專一不二。(23)則其生物不測:因而生育萬物有難測之妙。(24)昭昭:明亮。(25)系:維系。(26)泄:泄漏。(27)一卷(quán)石之多:(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起來的。(28)黿(yuán)鼉(tuó):大鱉和揚子鱷。(29)殖:繁殖生長。(30)於(wū)穆不已:莊嚴、深遠無比啊。於,嘆詞。語見《詩經·周頌·維天之命》。下引同。(31)於乎不顯:猶言豈不顯著。於乎,同“嗚呼”,嘆詞。
【導讀】
至誠盡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只有至誠者能盡其本性,實現其本性,一切人都能實現其本性,為仁行善表現在社會各個方面,則萬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實現了。人如果能發揚向善之心,由仁民愛民而愛萬物,珍惜萬物,就可以贊助天地的化育之功。人類為萬物之靈,可以其智慧及能力讓大自然中的萬物得到適當的生存機會。人可以與天地并地而為三。儒家這種致極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個人去追求,為之而不懈努力。
【思考】
儒家對“至誠盡性”思想境界的追求,在當今社會無疑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上一篇:是雅儒者也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君子之言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