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史籍·國語
先秦古史,屬 “雜史”范圍。其書以記載周及諸侯各國貴族的言論為主,故名 《國語》。其體例是分國記載,有 《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等,為國別史的創體,后來陳壽的 《三國志》、常璩的 《華陽國志》、崔鴻的 《十六國春秋》 等,都是 “《國語》體” 的發展。《國語》相傳為春秋時左丘明所作,司馬遷說: “左丘失明,厥有 《國語》。” 班固說: “孔子因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事以為之 《傳》,又纂異同為 《國語》。”司馬遷和班固都是古代史學界的權威,他們能看到許多后人無法看到的材料,因此,這種說法有相當的權威性。左丘明就是 《春秋左傳》 的作者,兩書可以互相參證,故后人將 《左傳》 稱為《春秋內傳》,而將 《國語》 稱為《春秋外傳》。但是,《國語》起迄時間比 《左傳》 長,上至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趙、韓、魏三家分晉,跨度約有五百年。《國語》以記言為特色,敘事則非常簡略,如 《周語上》記厲王壓制言論自由: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 ‘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 ‘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 ‘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主要內容是召公勸諫厲王的一大段議論。《國語》系先秦舊籍,在東漢時已號稱難讀,鄭眾、賈逵等著名學者曾先后注釋過此書,三國時期吳國的韋昭集合眾家之長,所注《國語》便成為此書最通行的注本。
上一篇:政治學·國家·回紇
下一篇:倫理學·品格·圣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