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國家·回紇
古民族名。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時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以翟鳥為圖騰的游牧部落,春秋時代被中原諸侯蔑稱為 “狄”(翟、狄同音),以后,他們又“隨世異名,因地殊號”,在漢文史書中相繼被稱為丁零、鐵勒、敕勒 (有著名的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實際上都是同一名詞的不同音譯。其俗多乘高輪車,故又名 “高車”。后又稱烏紇、袁紇、韋紇等,也是同一名的不同音譯。丁零或鐵勒曾先后臣服于匈奴、鮮卑、突厥等北方民族,公元四世紀末,這一古老的游牧民族在貝加爾湖以南形成了一個部落聯盟: 回紇。在后來的數百年間,這一聯盟不斷擴大,最后在公元745年,即唐玄宗天寶三年,擊敗東突厥,建立了統治整個蒙古草原的回紇汗國。回紇汗國名義上是唐王朝冊封的屬國,曾派出騎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亂,但唐王朝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唐肅宗急于收回長安和洛陽,與回紇軍統帥相約:“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 后又在邊境立馬市,以四十匹絹換一匹馬的代價,收購回紇馬,最多時一年曾達十萬匹。回紇廉價換來的絹被轉手賣到印度、波斯,最后輾轉運銷到羅馬等歐洲國家。轉口貿易使回紇貴族獲得驚人的利潤,使他們脫離游牧生活方式,在草原上建立起壯麗的可汗城。十九世紀末,俄羅斯的一支探險隊在蒙古草原腹地的鄂爾渾河左岸,發現了這座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古都遺址,占地竟達二十五平方公里。公元788年,回紇向唐王朝自請改名為 “回鶻”,取 “回旋輕捷如鶻” 的意思。公元840年,回鶻的可汗城被其宿敵黠嘎斯人(吉爾吉斯人的祖先) 攻破,部眾分三支西遷: 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 一遷吐魯番盆地,稱為 “西州回鶻”; 一遷蔥嶺以西,稱 “蔥嶺西回鶻”。在以后的三個世紀中,西遷新疆的回鶻人曾經建立過強大的汗國,但在十三世紀以后就相繼滅亡了。回鶻人與土著居民互相融合,并皈依伊斯蘭教,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在元明時被稱為 “畏兀爾”(回鶻的音轉),這就是現代維吾爾族的前身。據現代史學家呂思勉 《中國通史·宗教》,中國人稱伊斯蘭教為回教,乃因其為回紇人所信奉而然。那么 “回回” 或“回民”一詞,也就是后代民族尋根意識的表現。
上一篇:史學·史籍·四庫全書總目
下一篇:史學·史籍·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