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杕之杜,一株棠梨獨自開,
生于道左。長在左邊道路外。
彼君子兮,不知我那心中人,
噬肯適我①?可肯到我這里來?
中心好之②,心里既然愛著他,
曷飲食之③?何不請他喝一杯?
有杕之杜,一株棠梨獨自開,
生于道周④。長在右邊道路外。
彼君子兮,不知我那心中人,
噬肯來游?可肯出門看我來?
中心好之,心里既然愛著他。
曷飲食之?何不請他喝一杯?
(采用程俊英譯詩)
[注釋]①噬(shi):通“逝”,語助詞。適:之,到。“適我”即“到我身邊來”。②中心:心中。③曷:同“盍”,何不。④周:“右”的假借字,與首章“生于道左”的“左”相對。
[賞析]關于此詩的主題,主要的有三種解釋,即求賢、求食、求愛。求愛是聞一多的解釋,見《風詩類鈔》。求賢說與求食說不能說沒有根據,但我覺得求愛說最為合理,故從聞說。
全詩兩章。后一章雖然換了一個字,但意思沒有什么發展變化,只是前一章的重復。這種重復,顯然是出于演唱(《詩經》中的詩大都是樂詩,今天只能作詩讀,當時卻是作歌唱的)的需要,當然也不無加深印象的藝術效果。
詩每章各六句。一、二句是說孤單單一株棠梨樹,生長在大路旁邊。杕杜,獨立孤生的棠梨樹。《說文》:“牡曰棠,牝曰杜。”《詩經》多處用“有杕之杜”起興,使人聯想到主人公的孤獨,如《唐風·杕杜》寫一個失去兄弟的孤獨的流浪者;《小雅·杕杜》寫一個孤獨的少婦,她有丈夫,可是久役不歸。本詩用“有杕之杜……”開頭,暗喻這位歌者即詩人是個沒有找到伴侶的姑娘,是興而兼比的。
三、四兩句為一層,為呼喚小伙子來會。如果上面的“生于道左”“生于道周”有暗示“我”——姑娘所在處所的意思,那么,這兩句就是約小伙子到“道左”“道周”來相會。“君子”用來稱呼所尊敬的人,是尊稱;用來稱呼所愛戀的人,是愛稱。這里是愛稱,稱心愛的小伙子。這兩句用疑問的句式,表示祈使的意思。
最后兩句的意思是:既然我心里喜歡,我為什么不熱情招待他!詩用反問句式以加強語氣,“曷(盍)飲食之”就是我要好好招待他的意思。
這首詩表現了一個少女對愛情的大膽追求。她既不待父母之命,也不用媒妁之言,自己主動去叩擊愛的大門,大膽地去向小伙子求愛。她在追求時,不像《召南·摽有梅》中少女那樣矜持、怕失身份;更不像《鄭風·將仲子》中少女那樣顧慮重重,她在顫動的心房里呼喚情人到來,但又“畏我父母”“畏我諸兄”“畏人之多言”。這一形象在《唐風》中是僅見的,在《詩經》中也是很有個性的。
聞一多解釋“飲食之”說:“飲食是性交的象征廋語。前二句是唱歌人給對方的一個暗號,報導自己在什么地方,以下便說出正意思來。”由于經濟的、政治的、生活習慣的、社會心理的不同,十五國風的內容與風格也就各異其趣。二《南》不同于《秦風》;《秦風》又決不作“鄭衛之聲”:同樣是愛情詩,然“衛猶為男悅女之詞,而鄭皆為女惑男之語”(朱熹《詩集傳》),是《鄭風》亦不同于《衛風》。唐在今山西中部一帶,當時其地土瘠民貧,政治動亂,因此《唐風》的內容與風格必不同于《鄭》、《衛》。那樣大膽呼喚男性來與之性交,“鄭衛之聲”中都不曾有,何況《唐風》?在這點上我對聞說是有懷疑的。
上一篇:《有杕之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木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