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高山, 天生岐山,
大王荒之。① 太王墾治。
彼作矣, 太王創業,
文王康之。② 文王賡續。
彼徂矣,③ 文王去世。
岐有夷之行。④ 岐山道路今平易。
子孫保之! 子孫要珍惜!
【注】①大(tai)王:即太王,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荒:開墾治理。②康:通“賡”,賡續。③徂(cu):通“殂”,死去。④夷:平坦。行(hang):道路。
從本詩的內容和在《周頌》里的位置來看,這是周成王祀岐山的樂歌。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之先王古公亶父時代,熏育、戎狄經常向周民族進攻,掠奪土地和財物。于是古公亶父帶著自己的部族離開豳地(公劉所建邑之處),渡過漆河、沮河,越過梁山,遷居到岐山南面的周原(今陜西省扶鳳縣界)。到這里以后,古公亶父率領大家開墾土地,耕種務農,營建城廓室屋,使民安居樂業。《大雅·緜》一詩曾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這一過程和情景。古公亶父之遷岐,可以說是周民族走向強盛的重要轉折點。他死后被追尊太王,百姓也都贊頌他的功德。如《魯頌·閟宮》說:“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就是說古公亶父使周民族開始強大起來,可以與商民族等齊抗衡了。至于周文王,他是古公亶父少子季歷之子,他繼承了先祖功業(詩中“文王康之”就是說的這個意思。揚樹達先生《詩周頌天作篇解》釋“康”字為“庚”字,即賡續之意),進一步發展了周的勢力,不但伐密伐崇取得了勝利(此一事跡又見《大雅·皇矣》),還制定了攻伐之法(參前《維清》賞文),并為后來滅商取天下打下了基礎。
正因為如此,周民族克殷之后,天下統一,思緬先王,于是有祭岐山之舉。《易·升卦》六四就有“王用享于岐山”的記載。《荀子·王制》又說:“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閑。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夫是之謂大神。詩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謂也。”看來荀子又認為岐山有神靈,保佑周民族。他也將《天作》理解為祭岐山神靈之歌。
本詩一開始說:天生就了這高高的岐山,太王開始在這兒墾辟荒蕪。太王創立了這份家業,文王又賡續其功。后來文王雖然去世了,但由于他生前的苦心經營,終于使周民族日益強大,得以克殷取天下。不過,詩中不是直接說出這后一意思,而是說原來那個險阻難行的岐山如今有了平易的道路。于是,太王篳路藍縷之功,文王承繼先王之德,就形象地表達出來了。讀者還可以想下去:這始于岐山的道路,伴隨著周民族向東征伐的馬蹄聲和吶喊聲,正向前延伸,遍及天下。正是:普天之路,始于岐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本詩最后一句“子孫保之”,是參加祭祀者的自誓,也是對后代子孫的期望和勉勵。
這首詩樸質無華,但并不枯燥寡味。如前面所分析的,其歌功頌德之辭,總是緊扣祭祀岐山的活動展開的。而在我們讀者的眼前,至今也似乎聳立著那高高的而又籠罩著神密氣氛的岐山呢。
上一篇:《墓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女曰雞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