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中有麻, 在坡上麻林中等多久時光,
彼留子嗟。① 等我那在留地居住的兒郎;
彼留子嗟, 等我那在留地居住的兒郎,
將其來施施。② 我想到你來我就歡欣若狂。
丘中有麥, 在坡上麥叢里等多久時光,
彼留子國。 等我那在留地居住的兒郎;
彼留子國, 等我那在留地居住的兒郎,
將其來食。 我還帶來了水果請你嘗嘗。
丘中有李, 在坡上李樹下等多久時光,
彼留之子。 等我那在留地居住的兒郎;
彼留之子, 等我那在留地居住的兒郎,
貽我佩玖。 你送我的佩玉我永遠不忘。
(藍菊蓀譯)
【注】①留:或以為通“劉”,或以為“遲”意。觀“彼留之子”一語,取指所愛居處的地名之說。②施施:悄然而來。
這是一首表現青春少女幽會戀情的民歌。詩所展示的,是熱情急迫的姑娘等待所愛時的內心活動。當春機勃然的時節,她來到兩人曾經幽會過的山坡,看著那茂密的麻林,油綠的麥地和青青的李樹,不禁勾起過去幽會時的歡樂情景,并想象著此次相會的美好歷程。
詩的三章,便依次展示所愛之到來,共嘗鮮果,貽物傳情這動人的幾幕。姑娘選定幽會的山坡,有麻田,有麥地,有李林。春天的萬物為有情人提供了眾多的幽會場所,使她觸景生情,把目力所及的種種自然景物,當作他們歡會的美好背景,為他們的相會增色助興。姑娘想象著:自己藏身于麻林之中,正熱切地盼望與所愛相見,他象是理解姑娘的深情,悄悄地來到了她的眼前。他們在麥地里,相偎著,昵語著,姑娘送上帶來的水果請他品嘗,這水果之中寄寓了姑娘的無限柔情。第三章巧妙關合“投桃極李”之意,姑娘想象著他愛著自己,與自己心心相印,臨別之時,以佩玉相贈,象征他們之愛象玉一樣純潔、堅貞。
作為一首情歌,詩著重抓住姑娘等待所愛到來的瞬間,通過姑娘對相會過程的勾勒,突出了姑娘摯烈的感情和潑辣的性格。各章第二、三句的復沓,逼真地體現出姑娘切盼相見之專一。她焦急地等待,無私地奉獻,為的是能得到對方愛的反饋。
詩的情調,雖急迫但歡快,盡管只以姑娘口吻寫出,但由于得到了愛的回報,所以她無單相思的苦惱,亦無被棄者的哀怨。她是熱戀中人,所以一切在她的世界里都顯得格外美好、和諧。“彼留之子”雖始終沒有出場,但順著姑娘的視線看去,他是那般可愛、重情,知心。而朱熹解為“婦人望其所私者而不來,疑丘中有麻之處,復有與之私而留之者,今安得其施施然而來乎?”詩中本無此意,亦不見此情。至“留子嗟”、“留子國”,前人乃以為劉氏祖孫三代,不足為據。似清人姚際恒之說為妥:“‘嗟’、‘國’字只同助詞。蓋詩人意中必先有‘麻’、‘麥’字而后以此協其韻也。”證之第三章,“子”字與“李”協韻,所以不另用助詞。知其說法較為妥貼,且為我們掃除以前解釋此詩的種種牽強比附之談,提供了依據。
上一篇:《下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東方未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