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這是一首人民苦于勞役,對君主發出的怨詞。如果說風詩是廣大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產生的民歌,那么,《式微》具有典型的民歌形式。此歌屬邶風。邶、鄘、衛都是衛地,春秋時人們已把這些地方產生的詩看作是一組了、衛地原是殷屬故地,周武王滅殷后,將殷都朝歌一帶三分其地,北為邶,東為鄘,南為衛。朝歌在今河南省淇縣,這首詩當是產在磁縣,東明等一帶。產生的時間,一般認為是公元前六百六十年前。當時,因衛國多出昏君,加之北受狄人的侵略,南有齊、晉爭霸,因此人民生活于涂炭之中,賦稅繁重,勞役無休,勞動人民怨聲載道。這首詩正是反映了這一時期人民苦難生活的一個側面。同時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統治階級壓迫的怨恨和憤怒的反抗精神,有著較強的思想性。古人有把此詩解為黎侯為狄人所逐,流亡于衛,臣子勸他歸國而作。因此后人便以此詩表示思歸。如唐人王維《渭川國家》詩中就有“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的詩句。此講當不取。
此詩的藝術表現力很強,屬典型的民歌形式。以賦的手法,發問的形式,毫無華飾地直抒胸中哀怨之意。全詩二章八句三十二字,兩章相似,四句相同,二十八個字是重復使用,作者在上下兩章中只更換了兩個字,便使全詩既無呆板之嫌,又具有重嘆之色。寥寥幾句,將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怨恨、憤怒情緒表現得十分充分。作者如無受切身之苦。斷不能唱出如此凝煉之句。這也正是民歌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情真意切。
“式微式微,胡不歸?”式:語助。微:昏暗,指天色將黑,即是說:天色將黑,天色將黑,為何不能把家歸?將人們整日服苦役,精疲力竭,天已黑了,仍不能回家的心情表述出來。“胡不歸”是一問句,三字之中含怨恨,含期望。怨恨昏君無休止的勞役;期望能早些回家與親人團聚,使疲憊已極的身體得到將息。因此,這三字是整詩的中心。細吟這三字,似以苦楚、辛酸、怨懟浸泡。無盡之意,盡在其中。發問之后,作者又以反問句作答。“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微:非、不是。中露:即露中。躬:身體。即是說:不是君主的勞役苦,我們怎么會在夜露中受熬煎;不是為了君主養身體,我們怎么會夜里勞做泥水間。這后兩句,將“胡不歸”的發問具體化,深化了。一方面指出了之所以有家不能歸是昏君派的苦役,一方面寫出了這種苦役不過是為了滿足昏君驕奢淫逸的欲望,是毫無意義的勞民傷財。既使“胡不歸”的發問有了具體內容,又使這一發問更加深刻。由于作者用反問句作答,連同上一句發問“胡不歸”,形成了遞進發問的氣勢,使全詩增加了感染力量。讀起來就似乎看到了那些被強來的民夫,夜色中,在官吏的逼迫下,夜露濕衣,泥水刺骨,有家不能歸,仰天長嘆的情景。作者在兩章的最后一句中只換了一個字,便把民夫們服苦役的環境描繪得十分真切。一個是“露”,一個是“泥”,露中,泥中,讀者設身處地,不寒而栗。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統治階級的壓迫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境遇。
全詩長短錯落,音韻合諧,讀來瑯瑯上口。語言淳樸、凝煉,言微義大,
上一篇:《兔罝》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有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