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的內容·清代戲曲·清代的宮廷戲劇
皇宮里進行文藝演出,古已有之。在戲曲形成以前,宮廷演出的內容主要是歌舞。戲曲形成并在民間流行以后,戲曲就成了宮廷里演出的主要藝術形式。之所以清代的宮廷戲劇特別受到注意,而且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雖然元代和明代皇宮里都演出戲曲,但唯有清代,宮廷演戲從劇本創作到舞臺建造,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規模,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繁盛。在清代中期傳奇衰落之時,就有文人想通過為宮廷寫劇本來尋求出路。例如乾隆中期的傳奇作家張堅對當時傳奇的行情不好很是不平和不甘,恰好當時“天子方重典樂,念清廟明堂、祭享朝會諸樂章,務盡美善,以悅神人聽,而舊辭多不可用,欲重制新聲,設樂部,開音律館,命大臣為總裁,募海內知音者勷其事”(張堅《夢中緣》徐孝常序)。于是,他的友人有的打算推薦他,有的勸他去為宮廷寫戲,雖然他沒有去應征,但從此事可看出當時朝廷為內廷演戲準備劇本是大張旗鼓,弄得世人皆知的。
其二,關于清朝以前宮廷演戲的情況,雖然有一些零散的記載留存下來,但總體說來資料保存下來的很少。而清代卻有較多的關于宮廷演戲的材料保留至今。這些材料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清初一些文人為宮廷演戲專門寫的劇本。這些劇本又分兩類:一類是據著名的長篇小說或歷史演義改編,這類劇本的體制多是長篇連臺本戲,從傳奇發展的歷史看,這種連臺本戲的劇本體制是十分特殊的;另一類劇本是短劇,即所謂“開場戲”、“月令承應戲”和“慶典承應戲”等。這類劇本的數量很大,傅惜華的《清代雜劇全目》(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0卷共著錄清代雜劇名目1300種,其中第八、九、十共三卷著錄的509種都是這些專門為宮廷演出寫的短劇,占清代雜劇總數的三分之一還多。另一部分珍貴的材料是宮廷里戲曲演出的檔案,這批檔案嘉慶朝以后的保存下來的較多。宮廷演戲雖然只是為皇帝服務的小范圍里的藝術活動,但因為封建時代皇帝的特殊地位,宮廷演戲往往反映一個時期戲曲藝術的發展水平。同時,它與民間戲曲有緊密的聯系,涉及到許多民間流行的優秀劇目、優秀戲班和優秀演員。宮廷演戲的興旺,還對提高整個戲曲藝術的水平起到促進作用,所以它是戲曲發展歷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部分。根據目前已知情況,在我們看來,清代宮廷戲劇研究重點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基本史料的清理和研究。
1924年,朱希祖在北京宣武門外匯記書局發現了升平署檔案及抄本戲曲共一千數百冊,其中演戲所用的曲本有六七百種,其余是清代宮廷演戲檔案。他悉數購得,并進行了整理。1932年12月,朱希祖在《燕京學報》第10期上發表了《整理升平署檔案記》一文。周明泰將這批檔案的重要部分進行分類摘錄,1933年出版了《清升平署存檔事例漫抄》一書。王芷章也研究整理了這批檔案,1937年出版了題為《清升平署志略》的著作。這些文章和著作,是對清代宮廷演戲檔案最初的整理和研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是清代宮廷演戲研究的重要依據。但是實際上,除了清代前期(嘉慶朝以前)的演戲檔案在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入侵時被毀以外,嘉慶朝以后的演戲檔案并非全都流失到民間,也就是說,除了朱希祖所搜羅的流失到宮廷外的檔案外,還有大量的檔案保留在今天的故宮博物院。所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朱希祖、周明泰、王芷章諸位戲曲史家對這部分材料的整理是有缺失的。
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才又陸續問世。例如朱家溍70年代發表的《清代內廷演戲情況雜談》(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和《清代戲曲服飾史料》(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4期)等論文,后來他的《故宮退食錄》(北京出版社1999)一書中也收有多篇關于內廷演戲的文章。針對《清代戲曲服飾史料》一文談到的關于《穿戴提綱》的年代問題,龔和德發表了《〈穿戴提綱〉的年代問題》一文(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2期)。單士元是在故宮工作了數十年的明清檔案專家,他的清代檔案研究中也有關于內務府演戲檔案的內容,如《管理宮廷生活的清代內務府組織機構及其檔案》(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3期),其著作《我在故宮七十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中的“清史檔案研究”部分,也有關于內廷演戲的內容。此外,丁汝芹在查閱、研究了大量清代內廷演戲檔案后,發表了《清宮演戲史事》(載《燕京學報》1998年第4期)和《從清代檔案看乾隆查飭戲曲本事》(載《燕京學報》1997年第3期)等文章以及專著《清代內廷演戲史話》(紫禁城出版社1999),對清代內廷各個時期諸如皇帝對戲曲的態度、劇團體制、演戲形式、劇目、戲臺等問題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第二,圍繞內廷演戲諸多問題的深入探討。
近些年來,關于清代宮廷演戲的一些重要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討論和研究,出現一些研究成果。有的是針對老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是提出新的問題。在清代內廷演戲史上,先后由南府、景山、升平署等機構管理宮廷里的戲曲演出活動。關于這些機構的沿革情況,陸續有些學者進行探討,如莊逸清的《南府之沿革》(載《戲劇叢刊》第2期)、郎秀華的《清代升平署沿革》(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1期)等。在這些機構的沿革過程中,一個重要事件是南府被撤銷,民籍藝人被全數裁革。代之以升平署,僅保留太監藝人承擔宮廷里的演戲任務。這是清代宮廷演戲的管理及演出機構的一次大的變更。此事發生在道光七年(1827)。過去一些研究者解釋此事發生的原因,有許多種說法,諸如道光帝不愛看戲,或是為了安全考慮,防止天理教林清教徒再度攻入紫禁城;還有人說是因為道光為皇子時,非常喜歡外省進貢的三件貂皮褂,但嘉慶皇帝將其中上好的給了民間藝人,成色差的給了他,為此他耿耿于懷,所以他登基后裁去了全部民籍藝人(《清升平署志略》)。這些看法中,有的傳說或推測的成分太多,難以為據,也有的觀點為大多數人接受,如因為道光皇帝崇尚節儉,所以裁去了民籍藝人。事實上內廷演戲體制作了這次變動之后,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朝廷的開銷。現在有學者提出,這一變動與當時戲曲藝術的發展,即花雅爭勝、昆亂易位的局勢有關。認為“道光皇帝的作為,不論從原因,還是從結果上說,都是削弱、動搖了昆弋權威地位在皇宮中保存的最后據點”①,為亂彈戲公然進入宮廷打開了通路。另外如對宮廷劇本的不同版本、宮廷演戲與民間演戲的關系、宮廷演戲的劇目等方面的問題都從一定角度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例如李玫《從目連戲看民間劇作與宮廷劇作藝術上的差異》一文(《武漢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以同寫目連題材的宮廷劇作《勸善金科》和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 為例,從說唱痕跡的留存與否等幾個方面討論宮廷劇作與民間劇作藝術上的不同。朱恒夫《明清目連戲散論》(《中華戲曲》第2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劉楨 《清代目連戲概述》(《中華戲曲》第14輯)《〈勸善金科〉民間本與詩贊系戲曲》(《中華戲曲》第17輯)等文章涉及、討論了《勸善金科》的版本及演出等問題。丁汝芹《康乾年間的萬壽慶典與三慶徽班進京》一文(《燕京學報》新八期),討論康熙至乾隆年間數次規模盛大的萬壽慶典與三慶徽班進京的關系,以及對民間戲曲發展的影響。李玫《湯顯祖的傳奇折子戲在清代宮廷里的演出》一文(《文藝研究》2002年第1期),從湯顯祖的傳奇折子戲究竟是什么時候進入宮廷,有多少湯顯祖的傳奇折子戲曾在清代宮廷里演出,演出的場合、演員等問題入手,討論這些折子戲進入宮廷后的變化以及與民間演戲的聯系。另外,各種清代戲曲史著作或清代戲曲研究的專著都或多或少涉及清代宮廷演戲的問題。總之,研究者是從不同的方面、不同問題入手,使清代宮廷戲劇的研究趨向深入。
注釋
① 幺書儀《晚清宮廷演劇的變革》,《文學遺產》2001年第5期。
上一篇: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清代文學與女性·清代女性文學研究的展望
下一篇:清代文學·清代說唱文學文獻·清代說唱文學作品的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