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計十二篇,為《蟋蟀》、《山有樞》、《揚之水》、《椒聊》、《綢繆》、《杜》、《羔裘》、《鴇羽》、《無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
《唐風》的《揚之水》詩,小序以為“刺晉昭公也,昭公分國以封沃,沃盛強,昭公微弱,國人將叛而歸沃焉。”按此詩有云:“素衣朱襮,從子于沃。”又云:“素衣朱繡,從子于鵠。”《毛傳》云:“沃,曲沃也。鵠,曲沃,邑也。”這里說的曲沃初封時候的車服之盛,大約是晉昭公時的詩。又《左氏傳》桓公二年:“晉始亂,故封桓叔于曲沃。”按晉昭公元年,當魯惠公二十四年,周平王二十六年。又《采苓》一詩,小序云:“刺晉獻公也,晉獻公好聽讒焉。”果爾,則《唐風》中詩以此詩為最后。所以自昭公初年至獻公中年,大約為一百余年,《唐風》產生之時代,也即在此期內,即東周初一百年內。其產生地區,即今山西中部太原一帶地區。
上一篇:《君子于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墓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