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趙孝成王時[1],而秦王使白起破趙長平之軍前后四十馀萬[2],秦兵遂東圍邯鄲[3]。》鑒賞
趙王恐,諸侯之救兵莫敢擊秦軍。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4],畏秦,止于蕩陰不進[5]。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間入邯鄲[6],因平原君謂趙王曰[7]:“秦所為急圍趙者,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已而復歸帝[8];今齊(湣王)已益弱[9],方今唯秦雄天下[10],此非必貪邯鄲[11],其意欲復求為帝。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12],秦必喜,罷兵去[13]。”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此時魯仲連適游趙[14],會秦圍趙[15],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乃見平原君曰:“事將奈何[16]?”平原君曰:“勝也何敢言事[17]! 前亡四十萬之眾于外[18],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19]。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令趙帝秦[20],今其人在是[21]。勝也何敢言事!”魯仲連曰:“吾始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22]。梁客新垣衍安在[23]?吾請為君責而歸之[24]。”平原君曰:“勝請為紹介而見之于先生[25]。”平原君遂見新垣衍曰:“東國有魯仲連先生者[26],今其人在此,勝請為紹介,交之于將軍[27]。”新垣衍曰:“吾聞魯仲連先生,齊國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職[28],吾不愿見魯仲連先生。”平原君曰:“勝既已泄之矣[29]。”新垣衍許諾。
【段意】 交代魯仲連義不帝秦的背景,烘托氣氛。寫了三件事:一是秦圍趙都邯鄲,救兵不至,趙王恐;二是魏王派新垣衍入趙,令趙尊秦為帝,平原君猶豫不決;三是適逢魯仲連游于趙,聞魏令趙帝秦事,出于義挺身而出,要求面見新垣衍,主動干預這關 系天下興亡的大事。
注釋
[1]趙孝成王:趙丹,公元前265—前245年在位。[2]秦王:指秦昭王嬴稷,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詳見《秦本紀》。白起:秦國名將。公元前260年于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破趙將趙括,坑殺趙降卒40萬人。詳見《白起列傳》。[3]邯鄲:趙都,故址即今河北邯鄲。[4]魏安釐(xi)王:魏圉(yu),公元前276—前243年在位。釐,通“僖”。[5]蕩陰:魏邑,在今河南湯陰,臨近趙邊。[6]客將軍:在本國做將軍的他國人。新垣衍:復姓新垣,名衍。間(jian)人:伺隙由小徑潛入。[7]因:通過。平原君:趙勝,號平原君。趙國貴族,任趙相。公元前259年秦圍邯鄲,他組織力量堅守三年,后向魏、楚取得救援,擊敗秦軍。詳見《平原君列傳》。[8]以上二句指,公元前288年,齊湣王(田地,公元前300—前284年在位。)與秦昭王爭為帝,齊稱東帝,秦稱西帝,不久齊湣王去帝號,秦昭王不得已也去帝號。歸:取消。[9]益弱:更加削弱。[10]雄:稱雄。[11]此:指這次秦兵東來。[12]誠:果真;如果。[13]罷兵去:解圍離去。[14]適:正;恰好。[15]會:恰巧;適逢。[16]事:指秦圍趙這件事。[17]勝:平原君趙勝自稱。[18]外:指長平之戰失利事。[19]內:指秦軍深入國內。不能去:不肯撤離。[20]帝秦:尊秦為帝。[21]是:這;這兒。[22]乃:這才。[23]梁:即魏。公元前361年,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大梁,故魏也稱梁。[24]責而歸之:責備他叫他回魏國去。[25]紹介:介紹。[26]東國:指齊國。因齊在趙之東。[27]交:結交。[28]使事有職:奉派出使,身有職責。意謂負有特殊使命,不便公開見客。[29]既已泄之:已經把你的情況透露給他了。
上一篇:《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魯仲連者,齊人也.》鑒賞
下一篇:《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魯連見新垣衍而無言[1].》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