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樂隊協奏曲》
巴托克作于 1943年,1944年由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首演于波士頓。這部熱情奔放的協奏曲是作者晚年的最后幾部作品之一,是作者內在精神世界的總結。總情緒從首樂章的嚴峻和第三樂章悲哀的死亡之歌,逐漸過渡到末樂章對生活的肯定。這和貝多芬幾部英雄性的交響曲有某種相通的精神聯系。根據樂曲說明,這部類似交響曲的管弦樂作品,可被認為是為一件樂器或一組樂器而寫的協奏曲。全曲由五個樂章組成: Ⅰ引子,不過分的快板; 活潑的快板。Ⅱ成雙的游戲: 詼諧的小快板。Ⅲ哀歌: 不過分的快板。Ⅳ中斷的間奏曲: 小快板,Ⅴ終曲,急板。整部作品由兩個對比的動機貫穿全曲。第一個動機是一個五聲音階旋律。第二個動機音域狹窄,以大小二度進行為特征。全曲以第三樂章為中心,單數樂章——Ⅰ、Ⅲ、Ⅴ形成主要支柱,Ⅰ、Ⅴ樂章以動機一為基礎,Ⅲ樂章以動機二為基礎,相對短小的Ⅱ、Ⅳ樂章則是兩個插部或間奏曲,由此形成全曲的“拱型結構”。作為全曲中心的Ⅲ樂章又以“死亡之歌”為中心,構成小的“拱型結構”。整部作品以情緒發展為線索,第一樂章是嚴峻的現實,第三樂章是作者內心的憂患,第五樂章是奔騰的激情,最后以凱旋的氣勢結束。這部作品結構和手法較多地受到巴赫優雅對位的影響,因此更容易為人所理解。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第四交響曲》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詩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