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用咸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周公曰:“嗚呼!休茲知恤,鮮哉!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競,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乃敢告教厥后曰,拜手稽首后矣。曰:宅乃事,宅乃牧,宅乃準,茲惟后矣。謀面用丕訓德,則乃宅人,茲乃三宅無義民。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亦越成湯陟,丕釐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嚴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邑,用協(xié)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見德。嗚呼!其在受德,暋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習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帝欽罰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萬姓。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見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長伯。立政:任人、準夫、牧,作三事,虎賁、綴衣、趣馬小尹、左右攜仆、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藝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夷微盧烝。三亳阪尹。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茲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訓用違。庶獄庶慎,文王罔敢知于茲。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義德〔51〕,率惟謀從容德〔52〕,以并受此丕丕基〔53〕。嗚呼!孺子〔54〕王矣!繼自今我其立政。立事、準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亂〔55〕,相我受民,和我庶獄庶慎。時則勿有間之〔56〕,自一話一言,我則末惟成德之彥〔57〕,以乂我受民〔58〕。嗚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59〕,咸告孺子王矣!繼自今文子文孫,其勿誤于庶獄庶慎,惟正〔60〕是乂之。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準人,則克宅〔61〕之,克由繹〔62〕之,茲乃〔63〕俾乂,國則罔有。立政用人〔64〕,不訓于德,是罔顯在厥世。繼自今立政,其勿以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65〕。今文子文孫,孺子王矣。其勿誤于庶獄,惟有司之牧夫。其克詰〔66〕爾戎兵〔67〕,以陟禹之跡,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覲〔68〕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嗚呼!繼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69〕。”
〔注釋〕 拜手:跪后兩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稽首:行禮時叩頭至地。 嗣天子王:指周成王。 用:因。咸:同“箴”,告誡。戒:告誡。 左右:指王身邊的大臣。常伯,治民的官,即下文的牧、牧人。常任,治事的官,即下文的事與任人。準人,平法之官,即下文的準、準人。以上三者為三事之官。 綴衣、虎賁:指王的近臣,前者掌衣服,后者為侍衛(wèi)。 休:美。茲:這。恤:憂。休茲知恤,意為居安思危。 鮮:少。 迪惟:助詞,無實義。 有室:指諸侯。 競:強。 吁俊:吁,呼,吸引。俊,俊德,指人才。 迪:啟迪,教導。 忱:誠、信。恂:信。 九德:即《皋陶謨》中“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可泛指諸種德行。行:行為。 后:君主。 宅:考慮、任用。乃:你的。事、牧、準,即三事之官。 謀面:以貌取人。丕:不。訓:順。德:道德標準。 宅人:指任人唯親。 三宅:即三事。義民:賢人。 德:即“得”,這里指繼承王位。 作:任用。往任:指過去老成持重的大臣。 罔后:不能再流傳下去,指夏朝滅亡。 越:等到。陟:即王位。 釐(xī):受福。丕釐:大福。耿:光、明。耿命:明命。 克:勝任。即:就任。宅:居官。克即宅意為成湯所選之三事均能勝任其職位,有實際的能力。 俊:才德,意指三事各自選拔、任用有德才的人。 嚴:嚴格。惟:思、念。丕:大。式:法。 協(xié):和諧。 見:現(xiàn),顯示。 其:指商紂王。受德:繼承王位。 暋(mǐn):強。羞:進。刑暴德:指性情殘暴只知用刑的人。 同:聚集。 庶:眾多。習:親近。逸:失,少。 帝:上帝。欽罰:重罰。 伻(bēnɡ):使。有夏:周人自稱,因周為夏人之后。式:代替。 奄:覆。甸:治理。萬姓:指天下臣民。 灼:明白、清楚。 長伯:泛指官員。 立政:設(shè)立官長。 趣馬小尹:指負責養(yǎng)馬的官。左右攜仆:指王的近侍。百司庶府:泛指各種王室內(nèi)臣。 大都小伯:泛指王城內(nèi)的地方官。藝人:征收賦稅的官員。表臣:指諸侯國的官員。百司:百官。太史:史官。尹伯:泛指內(nèi)朝官長。 庶:眾。常:祥。吉:善。庶常吉士:總括上文各官,說他們各司職守,和諧如一。 司徒、司馬、司空:朝廷三公。亞:僅次于。亞旅:指僅次于三公的百官。 夷:泛指東方的少數(shù)民族。微:泛指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盧:泛指西方的少數(shù)民族。烝:君主,指少數(shù)民族的君王。 三亳:商曾定都于亳,三亳泛稱商之舊地。阪:夏之故都。三亳阪尹:指在夏、商舊地設(shè)立官員。 罔:無。攸:所。兼:兼有。庶言:各種具體的法令。罔攸兼于庶言,指不過問具體的法令。 庶獄庶慎:指謹慎地處理各種案件。 訓:順。違:違背。 罔敢知于茲:指對司法處理不加干涉。 率惟:助詞,無實義。敉(mǐ):完成,實現(xiàn)。〔51〕 替:廢棄。厥:指文王。義德:美德。 〔52〕 謀從:順從,遵循。容:寬容。 〔53〕 丕丕:偉大的。基:基業(yè),指伐商建周。 〔54〕 孺子:長輩對于晚輩的稱呼,指成王。 〔55〕 丕乃:這樣。俾:使。亂:治理。 〔56〕 時:此,指庶獄庶慎。間:代替。 〔57〕 末:始終。成德:具備九德,即品德完美。彥:有才德之人。 〔58〕 乂(yì):治理。受民:從上天接受來的人民。 〔59〕 予旦:周公自稱。徽言:美言。 〔60〕 正:官長。 〔61〕 宅:考察。 〔62〕 由繹:扶持。 〔63〕 茲乃:這樣。 〔64〕 人:奸佞之人。 〔65〕 勱(mài):勉力。相:幫助。 〔66〕 詰:治。 〔67〕 戎兵:泛指軍事活動。 〔68〕 覲:顯示。 〔69〕 常人:吉士賢人。
〔鑒賞〕 《立政》傳為周公所作。是他為成王而寫的誥詞。周武王逝世后周公攝政。成王親政后,周公擔心他年輕缺少治國經(jīng)驗,又懈怠荒廢政務(wù),所以作此文加以告誡。在誥詞中,周公總結(jié)了夏、商兩朝興盛的政治原因,它們衰落滅亡的深刻教訓,追述周朝開國君主所開創(chuàng)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希望成王借鑒夏商兩朝的歷史,能夠居安思危(“休茲知恤”),盡心盡力治國安邦,以繼承文王、武王的偉大功業(yè)(“覲文王之耿光”、“揚武王之大烈”),達到周朝長治久安的目的。
在誥詞中,周公提出了對于成王執(zhí)政至關(guān)緊要的四項大事,首先是完備官制,確定各種官員的職責。題目“立政”的意思就是設(shè)立官長,即組織政府。周公提出要按照傳統(tǒng)的做法來建設(shè)政府,特別要重視設(shè)立行政、司法、治民這三類官職,他分別稱之為“任人”、“準夫”、“牧”。他強調(diào)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都非常重視這三類官職。因此他要求成王特別要重視政府這三個部門的工作。此外,周公還提到要設(shè)立國王的衛(wèi)官,至于朝內(nèi)的太史、尹伯諸官、三公、卿大夫封地的官員、侯國的官員、東西南北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君主等等。都要逐步一一建立起來。在周公看來,只要設(shè)立了所有這些職位,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的工作就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從周公所規(guī)定的職官來看,周初政治家在組織政府方面已經(jīng)取得了相當豐富的經(jīng)驗,當時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經(jīng)形成,且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這保證了此后西周經(jīng)濟、社會、文化獲得巨大的進步。
第二,重視對官員的選拔、任用和考察,這是這篇誥詞著重講述的事項。關(guān)于官員的選拔,周公主張任人惟賢,反對以貌取人(“謀面”),或按照個人的喜好任人惟親(“宅人”)的傾向。他提出早在夏代,諸侯們就競相招徠賢人,然而夏桀不愿任用賢人,從而遭致國家覆亡。周公指出任人惟賢就是要以道德標準作為依據(jù)選拔人才,商湯信任的人就是確實有美德、而不是徒具虛名的人,因此他們都能在自己的職位上很好地對待百姓。然而商紂王只知重用缺德之人,所以政治昏亂,終于亡國。因此,作為文王、武王事業(yè)的繼承者,周公希望成王能夠切實地堅持道德標準,“繼自今立政,其勿以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將德政推行于普天之下。
對于官員的任用,周公一再向成王指出要做到官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即所謂“宅乃事”、“宅乃牧”、“宅乃準”。周公要求以周文王為榜樣,文王設(shè)立各種官位以后就放手讓官吏去工作,從來不去代替他們發(fā)號施令,總是根據(jù)各方面的負責官員的意見作出決定,從不對他們加以不適當?shù)母深A(yù)。
對于官員的考察,周公也很重視,認為這是施政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他以商湯為例說,湯“乃用三有宅”,就是根據(jù)賦予官員的職責,考察他是否確實勝任,而不曠其職(“克即宅”),特別要考核擔任朝廷重任的“事”、“牧”、“準”(即他所說的“任人”、“牧”、“準夫”三職)是否確實具有美好的品德(“三有俊”)。周公重視官員的考評是為了落實任人的道德標準,督促官員出色地完成各自承擔的職責。
第三,維護司法公正。誥詞不厭其煩地多次要求“庶獄庶慎”,就是說要非常慎重地處理刑事案件,他的意思是要正確、公正地定案判刑。周公又以文王的事例來說明他這一主張:文王對于司法方面的事情從來不敢加以干預(yù),他總是尊重主管審理案件的官員的意見。周公的用意是要維護法官和法律的權(quán)威,不以君主的個人的意志或偏向來破壞司法的公正。所以周公教導成王說,你要讓掌管司法的準人幫助自己準確地量刑用刑,但是切不可包辦代替,甚至一言一語的命令也不要發(fā)布來干擾他們的辦案(“和我庶獄庶慎。時則勿有間之,自一話一言”),這樣,那些賢人的作用才能充分地發(fā)揮出來,也才能把臣民治理好。
第四,要加強武裝力量,用心于軍隊的管理。周公作為開國元勛,經(jīng)歷過長期的戰(zhàn)爭,當然深知軍隊對于鞏固政權(quán)、弘揚國威的決定性作用,所以他在誥詞的最后部分希望成王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使他的威力遍于天下,甚至伸張到海外(“方行天下,至于海表”)。
周公是周初具有戰(zhàn)略眼光的偉大的政治家,他不僅宵衣旰食,夙興夜寐,不辭勞瘁地處理煩瑣的日常政務(wù),而且一直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籌劃治國安邦的大政方針,力圖為周實現(xiàn)永久的統(tǒng)治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他提出了許多具有深遠意義的戰(zhàn)略措施。從《立政》一文我們可以看到,他極其重視對君主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并且以歷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作為生動的教材,從而使這種教育具有很大的說服力。他對成王所提出的四項要求可以說觸及到古代政治建設(shè)的最重大、最關(guān)鍵的方面。他不僅一般地強調(diào)德政的原則,而且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設(shè)和操作層面的根本問題,并且力求把這兩方面結(jié)合起來,企圖把德政的理念落到實處。他關(guān)于政府各部門要分工明確、各級官員要各司其職、君主不得以個人的意志加以干預(yù)的思想在古代社會顯得尤其難能可貴,它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君主專制的消極作用。周公以上這些思想后來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的優(yōu)良的傳統(tǒng)。
上一篇:《離婁下:君視臣如土芥,臣視君如寇讎》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系辭》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