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國朝全蜀詩鈔
地方詩總集。六十四卷。清孫桐生編纂。孫桐生(1824—1908)字小峰,號飲真外史、懺夢居士,綿州(今四川綿陽)人。咸豐三年(1852)進士,官至郴州知州。此集繼李調元編纂之《蜀雅》而編,意在網羅清初至光緒間蜀中文士詩作。編者認為詩人可分三檔:一為大家、名家,其筆有千秋,作品力追正始,不待選而后傳;“次則掇輯菁華,附庸風雅,雖非大雅之音,不骫風人之旨,此必借選而后傳者也;降而單詞小言,偶有會心,如珠汩泥,如蘭沒草,其不終于覆瓿者幾希! 此則非選不傳者也”(自敘)。在編輯此集對照顧到不同成就之詩人,對大家、名家皆列專卷。張問陶一人獨占六卷,錄詩近全書十分之一。其他如王汝壁四卷,費錫璜、張懷溎、劉碩輔、孫纘各二卷。獨占一卷者有傅作楫、李調元、張懷溥、楊庚、李惺、李炳奎、李崧霖、孫澈、章寶箴、李映棻、馬士琪(閨秀)。編者自云,此書從物色采集詩作到編成,歷時四十年。對于所采作品“只字必珍,微長必錄。不徇愛憎之私,不分門戶之見。必欲使古人已逝之魂魄,復見于寸楮尺集中,呼之欲出,相視而笑,庶俾無憾于九泉而后即安”(自敘)。全書共收三百六十二家,錄詩五千九百馀首。書中不收明遺民以及明已出仕而復仕清之人。編選時既照顧到以詩存人,也兼顧以人存詩。“乾隆三十年(1765)以前之詩,均照李雨村(調元)先生《蜀雅》選本錄入,惟于其時代科分舛錯者詳為訂正。其三十年以后之詩,均系予物色于殘編蠹簡,訪求于故家書肆,得之不易,輯而理之尤不易。然所采百馀年之詩,較《蜀雅》已多三四倍。在登是集者,固可無憾。”全書按作者科名序列或時代排列,五十九卷以后為“女士”、“浮屠”、“羽士”。每人皆注字號爵里,兼及遺聞軼事與評論,較為簡略。此書初刊于清光緒五年(1879)。巴蜀書社于1985年據原刻本縮小影印出版。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國朝松陵詩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