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魯俠
口述實錄文學。作者張辛欣、桑曄。發表于《收獲》1985年第1期。十三篇作品為:“萬元戶主”、“離群雁”、“人在山那邊”、“漂亮的三丫頭”、“賣白蘭花的老婦人”、“文憑”、“小喬,和他歡樂的伙伴們”、“第三次浪潮”、“旅游”、“老人”、“一百零九將們”、“頭一批顧客”、“二進宮”。這些作品分別描寫了十三位“北京人”的生活經歷和內心世界。在天津登瀛樓飯店的雅座,作者遇到了一對正在用餐夫妻。兩口子是天津靜海縣的。女的養貂,撈錢;男的種地,打糧。去年一年,錢撈了一萬一,糧打了一萬三,著著實實地發了家。她美滋滋地說道:城里人不成羅,咱們貧下中農先進羅,工人階級落后啦(《萬元戶主》)!漂亮的三丫頭因為漂亮吃了不少虧,也占了些便宜,結果搞得她也不明白,像她那樣漂亮是好還是不好。漂亮是她唯一的本錢和長處,可她又偏偏愛那些不理會這些本錢和長處的人(《漂亮的三丫頭》)?!拔摇北緛硎菑氖挛膶W創作的,寫過三部長篇、若干中篇和短篇,還有劇本,寫作速度每天可以達到一萬字,自我感覺良好。不過“我”現在又停筆了。因為“我”覺得文學照現在這樣發展下去是夕陽工業,沒勁。于是“棄文從商”,留職停薪搞起了公司(《第三次浪潮》)。張老先生七十八歲了,畢生在銀行當職員。其工作單位唯一的變化是銀行名稱的更迭和地位的升降。最早是在鹽業銀行工作,后來又到了匯豐銀行,東方匯理銀行。解放后是在中國銀行。干了一輩子銀行,從練習生到信貸部副經理,就是沒有在有鈔票發行權的銀行干過。中國銀行聽起來響亮,也沒有印鈔權。等老人退休后,中國銀行又神氣了,印開了票子—一外匯兌換券。外匯兌換券不是人民幣,但與人民幣等值,而且能買到人民幣買不到的東西。他有積攢歷代貨幣的愛好,“文革”時又把它們統統交了出來。盡管當時已退休,沒有人管,可心里害怕,因為那是“四舊”。每個禮拜五都和退了休的老人們湊到一起,這個星期吃“全聚德”,下個星期吃“森隆”、“桃花泛”,北京的飯館多,風味多,輪著吃,至于錢大家平攤(《老人》)??谑鰧嶄浳膶W是一種新穎別致的文學樣式。“新的時代、新的感受和交流的傳遞反饋方式,要求有新的文學體例”,于是“被采訪者的談話借助錄音和文字記錄還原成口述實錄文學”(張辛欣、桑曄)。作者在借鑒美國作家某些經驗的基礎上,成功地運用了這一嶄新的文學體例。十三位“北京人”雖不一定都具有最直接的典型意義,但他們的想法、生活和意愿在不同程度上又無不折射著改革的要求和大趨勢。作品娓娓道來,真實可感。
上一篇:蘇守平《勿忘草》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蔣亞林《北京城雜憶》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