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岳全傳·岳飛》解說與賞析
《說岳全傳》成功地塑造了岳飛這個民族英雄的形象。可以說,《說岳全傳》的思想藝術價值,就在于此。
小說采用七分實三分虛的方法,來刻劃岳飛的性格。小說的大部分的藝術描寫有史實的依據,但同時發揮了文學的想象,進行藝術虛構。
一開始,小說用一個傳說來描述岳飛出世。我佛如來講經時,女土蝠忍不住撒了個臭屁,惱怒了佛頂上頭的護法大鵬金翅明王,他落下來啄死了女土蝠。經過黃河時,又啄瞎了興妖作怪的蛟精的左眼,啄死了為虎作倀的團魚精。嫉惡如仇的大鵬鳥,表現了一代名將岳飛的基本品格。
據史料記載,宋崇寧二年(1103)二月十五日,岳飛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治安陽)湯陰縣(今屬河南省)永和鄉孝悌里。岳家世代務農,尚能自給。但政和七年(1117)相州澇災,岳家又添了吃口(岳飛娶妻劉氏,生長子云),所以岳飛曾離鄉背井,去安陽縣韓姓大戶當佃客。岳飛父親岳和在兒子二十歲時病故,飛從軍中回家奔父喪守孝。他在青少年時,熱愛武藝。十一歲時,外祖父姚大翁請來全縣聞名的刀槍手陳廣,教岳飛掄刀使槍,岳飛成了“一縣無敵”的槍手。后岳飛拜周侗為師。當時,弓弩是主要的武器,衡量武藝的高下,往往看他能挽多大的“弓弩斗力”和射箭的準確性。不滿二十歲的岳飛,能挽三百斤(宋朝一斤約合今一點二斤),用腰部開弩八石(宋朝一石為九十二斤半,約合今一百十斤)。宋朝能開一石五斗弓者,已可稱武藝超群,有資格當皇帝的近衛,北宋武士的最高紀錄為三石,岳飛的武藝當然是登峰造極了。周侗主要教岳飛射箭,經周侗的悉心教導,岳飛能左右開弓,百發百中。
《說岳全傳》對岳飛的幼年、少年、青年作了生動的藝術概括。岳飛出世三朝,黃水泛濫,母子坐在一只缸里,神話般地從河南到了河北。岳和淹死,教育岳飛的責任落在岳母的肩上。第3回“岳院君閉門課子”,寫岳母教育岳飛讀書寫字。第22回“刺精忠岳母訓子”,寫岳母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她說道:“做娘的……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但愿你做個忠臣,我做娘的死后,那些來來往往的人道:‘好個安人,教子成名,盡忠報國,流芳百世!’ 我就含笑于九泉矣”。這兩回刻劃了一個通曉大義的賢母——岳母的形象,并且揭示了岳飛的高尚的道德文化素質與熱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基礎。
小說在表現少年岳飛,集中筆力刻劃岳母的同時,又刻劃了一代名師周侗。周侗悉心教習,使岳飛成為能文能武的一代英才。據史料記載,岳飛為了報答師恩,在周侗死后,每逢初一、十五都要上墳祭奠。小說中周侗死后,岳飛廬墓瀝泉山表達哀思。《說岳全傳》中描寫周侗與岳飛情同父子,既表現岳飛成材的淵源,又描述了他的尊師重道的優良品質。
下列情節是作者的文學虛構: 岳飛抱著“博個功名,榮宗耀祖”的愿望,順利地通過縣考、院考,但到東京參加考試時,卻面臨嚴峻的考驗。小梁王柴桂買通三個主考,企圖當今科武狀元。岳飛不畏權貴,敢于和柴桂比試文才武藝。岳飛與柴桂立下生死文書,槍挑小梁王,與眾兄弟鬧翻了科試武場。東京比武,使岳飛看到了政治的腐敗。比武后,岳飛與眾兄弟又殺死太行山金刀王善,以五千人馬,打敗王善四五萬之眾,救了留守宗澤,以謝知遇之恩。但是昏庸的徽宗只封他一個承信郎之職,岳飛的求取功名的愿望破滅了。
岳飛困居數年中,適逢瘟疫,又遭干旱,米糧騰貴。他又拒絕了楊么派來的說客王佐的入伙起義的邀請,與眾位生死兄弟劃地斷交,苦守清貧。雖然他目擊朝政黑暗,民不聊生,還是決心盡忠報國(歷史上的岳飛背上確刻有這四字)。
青年岳飛的性格,經過數重打擊,包括政治上灰心失望,經濟上沉重壓迫,感情上強烈刺激。他的處境和品格在與王貴、湯懷、牛皋等的對照中凸現了出來。
這里要說明的是,任何時代的愛國主義思想都有特殊的歷史內容。封建時代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愛國家愛民族的思想,與尊重皇權的觀念往往交織在一起,對岳飛來說,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思想與忠君觀念是統一的。這點必須從歷史條件上加以理解。
岳飛的性格在抗金斗爭中得到充分的表現。在槍挑小梁王時,岳飛的目標主要是博取功名,后來他進一步確定了以忠為核心,忠與孝統一的思想,在抗金斗爭中,岳飛的忠有了深刻的歷史內容,他的目標是直搗黃龍,恢復中原,迎徽、欽二帝回朝。
岳飛的以忠為核心的性格形成與深化,離不開獨特的環境。靖康年間,金兀術興兵入境,宋兵不敵,雖有忠臣良將,如陸登、張叔夜、韓世忠、宗澤、李綱等等,但敵強我弱,徽宗昏庸,欽宗無能,更有張邦昌、劉豫等奸臣賊子禍國殃民,終傾社稷。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岳飛起用于復國之初,首戰帶八百兒郎,殺退金兵五千;再戰,在青龍山打敗十萬金兵,差一點活捉金國大太子粘罕。岳飛與金兀術之間有三次大戰役:愛華山之戰,岳飛神勇善戰,與金兀術交戰七八十回合,兀術傷敗,被阮良擒住; 牛頭山之戰,岳飛與韓世忠等協同作戰,追趕金兀術,兀術敗走黃天蕩,向韓世忠乞命;朱仙鎮之戰,岳飛運籌帷幄,先派人策反陸文龍,又運用新的戰術,以鉤連槍破金兵的連環馬,然后全線出擊,大敗金兵,金兀術自盡未亡,宋金戰局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縱觀三大戰役,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形勢越來越復雜。作者在寫愛華山之戰時,主要突出岳飛的神勇無比與高強武藝,寫牛頭山、朱仙鎮之戰時,則更突出岳飛的智謀韜略與指揮才能。通過三大戰役與一系列的戰爭描寫,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一代名將、統帥的基本特征。
在刻劃岳飛的性格時,小說一再渲染岳飛的民族大義和統帥風度。岳飛曾幾次奉詔平定起義隊伍,他對著名的起義將領如楊虎、楊再興、余化龍、王佐等,以民族大義為重,求才若渴,團結抗金,結為兄弟。特別是原楊么部下的王佐,幾度設計要害死岳飛,岳飛一次金蘭會,一次探君山,都是為了收服王佐,他終于使王佐歸宋。后來王佐自我傷殘,誆騙金兀術,報“鐵浮陀”信,策反陸文龍,建立奇功。岳飛忠厚待人,不計私怨。戚方打死王佐的兒子,破壞了岳飛的部署,岳飛執行軍紀,責打戚方,戚方兩次向岳飛射暗箭,岳飛發覺,在義正詞嚴責備戚方后,還放他一條生路。這個感人至深的情節,生動地表現了作為三軍統帥的博大胸懷。岳飛待己嚴,待自己的親屬嚴,岳家軍紀律嚴明。岳云年少氣盛,初到軍中就打碎免戰牌,岳飛不顧親生骨肉,要執行軍紀殺死岳云,然而他對部下關懷備至,像父兄一樣愛護將士。藕塘關總兵金節要把妻妹嫁給牛皋,牛皋急得騎馬離去,岳飛親自為牛皋送親,并且下令道:“從今日起,把‘臨陣招親’這一款革去。……況這番往北路去迎二圣,臨陣交鋒,豈能保得萬全?若得生一后嗣,也就好接代香煙。”
史料記載,南宋時抗戰派與投降派的斗爭十分激烈,岳飛曾一反武不議政的慣例,建議高宗立太子,并嚴詞批評秦檜,正當宋軍抗金取得重大勝利之際,高宗卻收回三大帥兵權。岳飛曾請求辭職歸里,未獲準許。當時金國提出以殺害岳飛為先決條件,訂立和議,他們通過內奸秦檜,要挾高宗。于是制造了以“莫須有”為罪名的冤獄,岳飛屈死。
小說以岳飛被害,深化岳飛的性格。朱仙鎮大捷后,高宗一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韓世忠等勸岳飛不可輕自回兵,岳飛對自己的處境有清醒的認識,但限于歷史條件,不愿抗旨。他在臨行前對眾將交待了后事:“圣上命我進京,怎敢抗旨?但奸臣在朝,此去吉兇未卜。我且將大軍不動,單身面圣,情愿獨任掃北之事。倘圣上不聽,必有疏虞。眾兄弟們務要戮力同心,為國家報仇雪恥,迎得二圣回朝,則岳飛死亦無恨也。”岳飛將兵權交給牛皋、施全,單身回到臨安。岳飛在獄中,寫信召岳云、張憲,張保、王橫為岳飛盡義等等,這是作者為渲染岳飛對趙氏皇朝的愚忠而作的虛構,這是藝術上的敗筆。史實是張憲、岳云先于岳飛坐冤獄。但是岳飛在獄中,胸懷坦蕩,大理寺正卿周三畏對冤情有所覺察,掛冠而去,是有一定的史實依據的。歷史上的岳飛坐冤獄時,御史中丞何鑄,曾在秦檜前力辯岳飛無辜,大理寺正卿周三畏,只判岳飛徒刑二年,大理少卿薛仁輔、大理寺丞何彥猷、李若樸,都力圖保全岳飛性命。
岳飛死后,牛皋、施全率軍穿白盔白甲,殺奔臨安,岳飛顯靈阻止。后施全在眾安橋行刺秦檜,又被岳飛陰魂扯住他的兩臂,以致未果而被擒犧牲,這都是為了顯示岳飛的愚忠。作者這樣著意渲染,力圖使岳飛的形象更合封建道德標準,客觀上卻損害了岳飛的形象。
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小說的作者在塑造岳飛形象時,始終把岳飛當作漢民族傳統道德的體現者,集全忠全孝全義于一身。因此,在評價這個文學形象時,應該掌握傳統倫理學的歷史內容。
岳飛與金兀術、秦檜的對立,在岳飛死后還存在。岳飛的肉體被秦檜一伙消滅了,但是他的巨大影響還存在著。“柴娘娘恩義待仇”、“苗王洞岳霖入贅”,“黑蠻龍提兵祭岳墳”,全民(包括他的昔日的仇家)紀念岳飛,兄弟民族同胞也懷念岳飛,而對于秦檜則神人共怒。東窗事發,岳飛平反,這是岳飛與秦檜對立的結果。宋、金之戰的結局是岳家軍將領牛皋生擒金兀術,氣死了金兀術。第84回卷首詩中寫道: “世間缺陷甚紛紜,懊恨風波屈不伸。最是人心公道在,幻將奇語慰忠魂。”小說后半部,作者的文學虛構與藝術想象,歸根到底是為了表現岳飛的精神力量及其在全體人民中的影響。
縱觀《說岳全傳》,小說以岳飛精忠報國為中心,多側面地表現岳飛遵依母教,尊敬師長,與眾兄弟肝膽相照,對國家民族忠貞不二,對敵人毫不妥協的性格,描寫岳飛在家庭,岳飛在軍隊,岳飛在獄中的不同場合的表現。從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和限度,以岳飛的軍事生活為重點,多層次地表現這位中華民族英雄、著名統帥的精神風貌。小說善于將岳飛放在抗金將士中,用眾位抗金將領烘托岳飛,更將岳飛置于金國統帥兀術與漢奸賣國賊秦檜、張邦昌一伙的對立面,在對比與錯綜復雜的爭斗中來表現他,讓岳飛的性格不斷地在挫折與考驗中鮮明地凸現出來。
上一篇:《紅樓夢·尤二姐》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西湖二集·巧妓佐夫成名》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