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燈余話·鸞鸞傳》解說與賞析
該篇載于《剪燈余話》卷2,是一出比較成功的愛情悲劇。
《鸞鸞傳》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應歸功于趙鸞鸞形象的塑造。作者刻意展示了趙鸞鸞的性格層次,并形成了性格波瀾,使趙鸞鸞的藝術形象在兩次波瀾中得以完善。趙鸞鸞的性格基本上是由退讓與抗爭這樣一組矛盾構成的,是在由小退讓到小抗爭,再經歷大退讓到大抗爭的曲折迂回中才得以完成自己的悲劇的。
應該說,小說開始于一個美麗的情結。才貌雙全的趙鸞鸞與近鄰才子柳穎在趙父的撮合下,萌發了愛情。然而,由于柳穎家道中落,給他們的愛情第一次蒙上了淡淡的陰影。由于趙母的干涉,鸞鸞被迫嫁與繆生。在這里,鸞鸞作了第一次退讓——她遷就了母親而作了繆生之婦。她的內心無疑是痛苦的,但是她并沒有將這種不幸直接表露出來。她的抗爭潛化為一種軟弱的沉默,“郁郁不得志,凡佳辰令節,異卉奇葩,輒對之掩鏡悲吟,閉門愁坐,景之接于目,事之感于心,一寓成詩,積而成帙,名之曰《破琴稿》。”這種悲郁的情懷一方面為趙鸞鸞的悲劇性格作了鋪墊,同時,也是她第一次為愛情而抗爭的伏筆。
繆生死后,鸞鸞歸家,柳穎托王媽媽來說情。鸞鸞那股潛在的心理壓抑直接轉化為對愛情的大膽追求。她欣然作書,向柳穎表露了自己的情懷,“誠愿托身貴族,委質明公,挽桓君之鹿車,聽秦娥之鳳管。愿畢志以偕老,冀投身而相從。”這次抗爭的結果給她帶來了美滿的婚姻,她和柳穎幸福地結合了。然而,《鸞鸞傳》的作者所刻意描繪的不是一個淺薄庸俗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一出具有深刻意義的社會悲劇,于是,小說開始從更深層次上對趙鸞鸞的性格進行開掘,從而將鸞鸞的悲劇推向了高潮。
兵亂使柳穎與趙鸞鸞的愛情再一次蒙上了沉重的陰影。他們夫妻在戰亂中分離了,柳穎經過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被人擄去的趙鸞鸞。這場戰亂使兩人對世俗喧囂的生活失去了信心,“世方離亂,人不聊生,吾夫婦雖重得團圓,而前途向去,端未可保。莫若遠遁于深林大壑中,少避氛埃,以需時泰。”然而,這種大退讓的結局并沒有保全他們的愛情,不久,柳穎被反賊殺死道中。這個意外的打擊一下子使趙鸞鸞剛剛恢復平靜的心靈再度失去平衡,她的希望在頃刻之間破滅了,她的精神防線也徹底崩潰了,這就自然而然地使她作出與前面人生大退讓相對應的人生大抗爭,在萬念俱灰中憤然自盡。她的死,不僅僅是對一場兵亂、一次愛情的絕望,更是由愛情引發的對人生的絕望,對社會的絕望。鸞鸞正是在這最后絕望和最激烈的抗爭中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劇。
小說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為結構之精巧、情節之起伏。《悲笳四拍》等詩寫得哀怨凄楚,悲婉動人。人物刻劃、細節描寫也多有精到之處。總之,《鸞鸞傳》是《剪燈余話》中一篇較為出色的小說。
上一篇:《鴛鴦針》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夜雨秋燈錄·麻瘋女邱麗玉》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