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看晚霞(三首選一)·王士禛
彭澤縣前風倒吹,三朝休怨峭帆遲。
馀霞散綺澄江練,滿眼青山小謝詩。
康熙二十四年(1685)農歷二月作者抵廣州,入南海神廟祭告,四月由廣州返京師,乘船經過江西彭澤縣北小孤山而作此詩。關于詩的背景其《漁洋詩話》曾記云:“江行看晚霞,最是妙境。余嘗阻風小孤二日,看晚霞極妍盡態,頓忘留滯之苦。雖舟人告米盡,不恤也。”
首句以“彭澤縣前”點明地點,“風倒吹”謂船應向東北航行,而天刮西南風,使船無法揚帆。歸途上人們通常的心理是盼望一帆風順,早日抵達目的地,如果途中遇阻則會焦慮不堪,故李白《橫江詞》云:“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煞峭帆人。”但此時詩人的心理似乎“反常”,居然說:“三朝休怨峭帆遲”,“三朝”即三日,“峭帆”即高帆,“遲”指升帆起航遲。作者因“風倒吹”而泊舟“三朝”,不僅拖延了歸期,連船上的米都吃光,但為何全然不顧,卻泰然自若地說“休怨峭帆遲”呢?這令人不解的問題詩人“盤馬彎弓惜不發”,造成的小小懸念,以逗引入的興味。
詩后兩句乃解開懸念,并點出題意。原來作者陶醉于“江上看晚霞”之“極妍盡態”,而忘卻“留滯之苦”,以至樂不思歸了。“馀霞散綺澄江練”,比喻天上的晚霞似鋪開的紅錦緞,清澄的江水似一條蜿蜒的白練,而西天的晚霞映入水中,則江天一派絢麗的霞光,其美無比,故作者稱“最是妙境”。第三句實際是采用南朝詩人謝跳的名句:“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但用于此處倒也十分恰當貼切。最堪品味的是尾句“滿眼青山小謝詩”,寫得空靈蘊藉。“小謝”即謝胱(字玄暉),此相對于謝靈運之“大謝”而言,李白稱:“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謝朓“詩句多情麗,韻亦悠揚”(黃子云《野鴻詩的》),甚至為李白所嘆服,故有“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之句。作者云“滿眼青山小謝詩”,是講晚霞中青翠的小孤山似謝眺詩一樣清麗迷人,易言之,“青山”亦充滿詩情畫意。江霞絢爛,青山秀麗,詩人沉浸其中,體會到大自然無窮的美妙。
此詩寫江上看晚霞,以虛寫取勝,除了第三句采用前人寫“馀霞”成句外,第二句以“三朝休怨峭帆遲”之心理來反襯晚霞之美,尾句以“小謝詩”蘊含晚霞映照“青山”的清麗之美。此詩體現的正是其所追求的詩“貴詞簡味長,不可明白說盡”(《帶經堂詩話》)的神韻詩的審美理想。
上一篇:江上二首(選一)·王士禛
下一篇:江上望青山憶舊(選一)·王士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