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初雪圖
五代·南唐·趙幹作
絹本設色
縱二五.九厘米
橫三七六.五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前題“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幹狀”,據說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筆跡。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歷,清乾隆、嘉慶諸印璽以及柯九思、吳瑞澂、梁清標、安岐諸收藏印。此圖是現存五代繪畫中沒有爭議的少數作品之一,可以作為斷代的標志。
“瓜步西頭水拍天,白鷗波上寄長年。個中認得江南乎,十里黃蘆雪打船。”(李彌遠題趙幹《江行初雪圖》)這幅畫以長卷形式,表現葉落雪飄時節,早發的旅客相伴催驢而行,他們坐在驢背上談著話指點江景,書童們挑著行囊,寒氣中畏縮邁步,情態生動;江河兩岸,纖夫們穿著破敝的衣裳在寒風中掙扎,漁翁們有的縮身在席棚里,有的赤著腿站在冰冷的水中布網,漁婦站立棧橋吊桶取水,而且睜著好奇的眼睛打量著早行客;江上漁舟往來穿梭,編織了一幅漁人生活的真實畫面。作者通過早行客人置身其境,向我們展現了江南風土人情的一個側面,實際上繪出了他自己的親身感受。
五代時期南唐中主李璟,采取西蜀孟昶的作法,在宮廷設置了翰林圖畫院,一時收羅了一批畫家,其中不乏高手。趙幹作為后主時的畫院學生,以善畫山林泉石而著名。《宣和畫譜》稱其“所畫皆江南風景。多作樓觀、舟舡、水村、漁市、花竹,散為景趣,雖在朝市風埃間,一見便如江上,令人褰裳欲涉而問舟浦溆間也”。《圣朝名畫評》評謂“深得浩渺之意”,“窮江行之思,觀者如涉”。
趙幹的畫是董源一系嫡傳,但此圖造意卻與一般江南畫派不同。取景上不求平遠浩瀚的江流水色,而是選取近景一段,略涉中景,曲折變化皆在目前。這種取景方式別具特色,景物范圍雖然壓縮在一條狹窄的“取景框”中,但人物活動、地貌變化、江流港汊的前后交錯伸展皆合規矩,畫內畫外無不協調,宛如從闊大的自然畫圖 上截取了一角,而觀者所領略的詩情畫意溢于卷外。
江行初雪圖
在構圖上,作者強調韻律的和諧起伏。江岸有平直,有弧形,有斷續,有孤嶼,這是非取近景而不可得的。和基本橫向態勢的江岸相對比,卷中設置了一些疏密分組的樹木,前端幾株甚至“頂天立地”,豎貫兩端。如果說這種對比是大線條的、粗層次的,那么水紋和蘆叢的對比是小線條的、細層次的。水波作魚鱗紋,布滿水面,其勢是橫向的重復,蘆荻作豎排,分片分組,其勢是豎向的分割;水紋是流動的,蘆荻是相對靜止的。水波畫法上不可忽視的一點是空白的取舍去留,作者不是平均勾畫圖案式的處理,而是利用自然留出的空白表示波光、清淺、疏密、韻律的內涵。
作者在這里表現出來的筆墨技法頗有獨到之處。樹石用筆略帶方硬,注重濃墨的暈染,而且通卷彈白粉以示小雪,這種畫法是不多見的。
《江行初雪圖》既可以看作是一幅山水畫,也可以看作是一幅人物風情畫。閱后掩卷,情景歷歷難以忘懷:清寒天色,葦叢樹林,江岸小橋,一片初白,冷風蕭瑟,江水微波,漁人旅客……
上一篇:《雪竹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閘口盤車圖》原圖影印與賞析